理想汽车背后的超级独角兽捕手
7月30日,理想汽车正式上市,股票代码为 LI。理想汽车开盘价15.5美元,上市首日收盘大涨43.13%,市值达139.2亿美元。 这是明势资本自2014年成立以来收获的第三个IPO,从小牛电动(NASDAQ:NIU)开始,每一家都是从天使轮就开始领投。 时间回到2015 年初。李想找到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在望京 SOHO 的咖啡厅聊了三个小时后,提出了要造智能电动车的想法。这和明势资本内部对智能电动车是继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之后下一个结构性机会的判断一拍即合。 黄明明认为,在科技创新领域,一个引起行业巨变的市场机会,会有以下特征:在一个万亿级别的产业里,底层技术的突破接近临界点;同时多种应用技术跨界合力,那么就有可能催生出全新的物种。智能电动汽车加上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正是这样的一个历史性机会。那唯一要寻找的就是对这个行业有自己深刻洞见,能够带领一群最优秀的人一起实现看似不可能的目标的创业者。而李想正是这个人。 黄明明当场就表示明势资本要做第一个投资人。明势资本成了理想汽车唯一的天使轮机构投资人,并且连续7轮追加投资,成为陪伴在理想汽车身边最紧密的合作伙伴。 这一陪跑,就是5年。用李想的话说,黄明明一度承担了理想汽车“半个CFO”的工作,陪伴理想汽车经历了从成立到上市的全过程。如今理想汽车成功赴美敲钟,这一笔投资成为创投圈又一段创业者和投资人相互支持的佳话。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表示,“理想汽车会是一家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伟大公司,上市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明势资本坚定地看好理想汽车的未来,会长期持有。对于理想汽车的投资,未来回报至少是20亿美元。” 理想汽车唯一的天使轮机构投资人 相信李想 黄明明与李想相识始于2006年。 一开始黄明明是李想创办汽车之家的早期投资人,后来李想成了明势资本重要的个人LP。黄明明向投资界回忆,2014年国内造车新势力开始崛起,汽车行业风起云涌,他和李想经常在一起讨论汽车行业即将发生的变革、讨论特斯拉。 这当中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李想也是蔚来汽车的最早的投资人之一,因此曾有传言称李想要加入到蔚来汽车。但凭借着对好友的多年了解,黄明明认为李想应该会自己做一家体现他自己对行业深刻认知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直到2015年初的一天,李想终于明确向黄明明吐露出了想要造车的意愿。那一天,李想约了黄明明在望京SOHO喝咖啡,三个小时的聊天内容全是李想在回顾汽车之家为什么能赢。黄明明一直静静地听李想复盘,内心不由得想:“你讲这么多东西,什么时候讲讲你下一步的想法?” 尽管一直希望李想能够创业造车,但黄明明从来没有主动建议过。因为在黄明明看来,对于李想这种有独立定见的超级企业家来说,只有他自己想清楚,下定决心了,才是最合适的时机。 终于,在那次聊天的最后,李想说:“我想出来创办一家自己的汽车企业。”这一刻,黄明明等待已久。 不过黄明明还是有些许的诧异。毕竟,李想当时既是汽车之家的总裁也是董事,而且刚刚上市一年多的汽车之家正在高速发展中,未来还大有可为,李想真的舍得抛下? 但李想确实已经思考地很清楚了。“有生之年能够通过科技创新再造一个像丰田这样的全球最大、最成功的车企的机会,没有什么比这个东西更让我感到激动和兴奋了。想明白这个事,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东西。”随即,李想把在汽车之家的职务几乎全部辞掉。 为了体现自己造车的决心,李想自己决定拿出5000万美元投入到公司的第一次融资中,而黄明明的明势资本拉上李想在汽车之家的伙伴樊峥、秦致等人一起投资了1000多万美元。就这样,明势资本成了理想汽车唯一的天使轮机构投资人。 5年坚守 连续7轮投资 助力实现理想 从成为理想汽车唯一的天使轮机构投资人开始,明势资本连续7轮追加投资理想汽车。可以说,黄明明深度参与了理想汽车的每一步发展,他向投资界坦言,“理想汽车的每轮融资都不容易。” 从立志造车的第一天起,李想就决定自建工厂,然而正是这一决定,让很多美元基金对理想汽车望而却步。 “投资人一听说要弄块地、建工厂、生产设备,这么重的资产投入,并不是美元基金喜欢听的故事。”黄明明回忆,李想的执著让理想汽车成立之初就面临着融资的困境。早期他拉着李想见遍了几乎所有头部的VC、PE机构,但吃到的大都是闭门羹。 李想的价值观一向是选择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在他看来,汽车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产品,它关系到用户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将产品质量、品控等各个方面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如今看来,李想当初的执拗是正确的。眼下造车新势力纷纷自建工厂,而这是李想早在开始造车第一天就已经想清楚的事情。 选择一条正确而不是容易的道路,这正是黄明明最看重李想的特质。而这一点,更在李想坚持增程式方案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和其他造车新势力采用纯电动方案不同,理想汽车所采用的增程式方案一度饱受质疑。但在汽车行业沉浸多年的李想认为,今天大家都能造出一台电动汽车,但是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真相是中国80%以上的家庭连固定车位都没有,从而就不具备像美国的用户那样安装充电桩的条件,怎么用技术去解决电动汽车用户里程焦虑的问题。这是一个卓越企业和普通企业最大的差异。 在这一点上,黄明明也深度认同,因为在智能出行和自动驾驶这个万亿级市场,电池技术和中国市场的真实需求才是决定当下走纯电还是增程路线选择的关键,而电池技术要到2023年后才可能迎来爆发点,再加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增程路线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最优选。选择增程路线的理想汽车将会加速电动汽车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大国家的普及度,助力创造一个更加绿色环保的世界。而随着软硬件一体的车载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持续研发,它也将重新定义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城市的公共交通。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