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正在进行的秘密试验:“全息眼镜”和“智能纹身”等
Olwal 和他的团队在描述这一设备的白皮书中写道:" 除了要有大容量的电池以外,还要内置各种光电及图像生成组件,这些要求对可能的工业设计选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最终用户可以选择的风格款式也因此会受到这些限制,导致可穿戴性及美观性设计的灵活度下降。" 该 Interactive Lab 的解决方案是一副比较简朴的太阳眼镜,可以跟 Android 设备进行配对,并可将全息图像和彩色光投影到佩戴者的眼睛上。比方说,在使用导航应用的时候,用户在左侧镜框上方会看到一个闪烁的黄色灯,指示要左拐。同理,右侧镜框也会有灯光指示右拐。其他的提醒亦是采用颜色进行编码:闪烁的蓝光表示有日程提醒,黄色表示有 Gmail 信件,而绿色表示有聊天消息或来电。 这种智能眼镜还可利用激光投射展示 16 种不同的全息图。白皮书解释称,画面是 " 移动设备常见图标 " 的简单线图。其中有电话,还一个是似乎像是扬声器的音量控制工具。不过我们尚不清楚具体的用法。 该设备的开发显然已经触及了 Google 的其他团队。在 Glass 计划被搁置后,该公司表示将根据一项名为 Aura 的新计划重新设想失败的项目。它被放置在 Google 的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Projects 组或 ATAP 下。在 1D 眼镜白皮书中,其工程师将 Google Glass,Aura 和 X 团队列为 " 合作者 "。1D Eyewear 与 Aura 项目相似,但 Google 发言人表示两者没有关系。 Google 的其他团队显然已经被这款设备的研发打动了。在 Google Glass 计划被搁置后,该公司曾表示要执行一个代号为 Aura 的新计划,对失败的 Glass 进行重新设想。承担 Aura 项目的是 Google 的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Projects(ATAP)研究部门。在 1D Eyewear 的白皮书里面,项目工程师把 Google Glass、Aura 以及 X 团队列为 " 协作者 "。1D Eyewear 跟 Aura 项目类似,但 Google 发言人表示这两者并没有关系。 Grabity 控制器 像 Facebook 的 Oculus 或者 HTC 的 Vive 之类的虚拟现实平台可以让人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但那样的世界的沉浸性完全要取决于你探索他们所创造的环境的能力。而跟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研发的 Grabity 正是用来模拟在 VR 世界里拿起和抓住东西是什么感觉的。 这种原型跟穿戴手套不一样,前者需要套上拇指和食指,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绑在手指上的游戏控制器。戴上去后你会感觉手指仿佛在拿着一个易拉罐。Grabity 会利用轻微震动(haptic)来模仿在 VR 游戏里面拿起一个小玩意儿的感觉。这种触觉模拟是想再现拿起东西时指尖的皮肤伸展。为了将振动传递到手上,设备配置了两个微型马达,叫做音圈致动器。Grabity 的底部是一个可前后摇摆的机械臂。如果你挥舞手中的 " 东西 " 时,你会感受到一股惯性。 项目的研究人员之一,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 Inrak Choi 说: " 我们需要思考人是如何感知重量的。" 这位来自斯坦福大学 Shape Lab 的学生在 2017 年一场关于 Grabity 的演讲中解释说:" 基本上,Grabity 是人体多个感官系统的结合。" 根据 2017 年发表的一片有关 Grabity 的白皮书,该项目的部分资金来自一项 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 Choi 并未回应我们的置评请求。 谷 Google 一直在跟 VR 做斗争。在 Facebook 和其他公司向功能强大的平台(但其 VR 产品也需要高端计算能力)投入重金的时候, Google 仍把希望主要寄托在智能手机身上。与此同时,Facebook 的无线头戴设备 Oculus Quest 风头正劲。今年 5 月,该公司宣布,消费者在 Quest 内容上面的花销已经超过了 1 亿美元。 2014 年,Google 借助着 Cardboard 首次涉足 VR。顾名思义,Cardboard 就是用一块硬纸板做出来的简陋版 VR 设备,套个智能手机上去之后,Cardboard 就变成了 VR 头戴设备。两年之后,该公司推出了 Daydream,这个概念版产品变得更加完善,需要更强的处理能力,但智能手机仍然是操作的核心。不过去年 Google 已悄悄关闭了该平台。 但是,该公司在 Grabity 的工作表明,Google 其实是在考虑更复杂的 VR 体验,通过实验性的硬件来探索可能。 SkinMarks 原型 一个名为 SkinMarks 的项目利用纹身贴纸把人的皮肤变成触摸板。 这玩意儿的机制是这样的:装有感应器的纹身贴到人身体的某个位置,比方说指关节褶皱或手指侧面处。传感器可以通过传统的触摸或滑动手势来触发,就跟手机的使用一样。但是,还有一些手势在皮肤表面操作会更加合适。你可以握紧智能纹身周围的区域,或者弯曲手指、四肢来激活那些传感器。 研究人员在 2017 年的一篇白皮书中写道,用皮肤作为接口的好处是可以利用人类天生所具备的精细运动技能。弯曲和握紧东西是人的本能,所这种运动会让跟技术的互动变得更加自然。与而且跟自己的皮肤和四肢互动也意味着不需要看就能做到。 智能纹身是将导电墨水用丝网印刷技术印到纹身贴纸上面。然后再用热固化将其溶入,以便可以附着到皮肤上。研究人员制作了包括卡通图画或发光显示器在内的纹身原型。这一实验由德国萨尔大学(Saarlan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领导,并且获得了 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 的部分资助。 研究人员写道:" 通过极大减少纹身厚度并提高可拉伸性,SkinMark 具备了足够的纤薄及柔韧性,可以适应不规则的几何形状,比方说褶痕线和突出的骨头。" Google 并不是唯一在登月项目尝试进行皮肤实验的科技巨头。2017 年,Facebook 就推出了一个项目,目标是让人可以通过皮肤上的震动来 " 收听 " 并解密文字。这种概念跟盲文有点类似——在盲文里面,一个个小凸起代表不同的字母和其他的语言元素。但是,你不必把手放到那些凸起上,在手腕戴上一个袖套就能感受到前臂处不同模式的频率。 这个计划是 Facebook 8 号楼(试验硬件实验室)的重要项目之一。不过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一年后实验室就关闭了。 SmartSleeve 和 StretchEBand 还有 2 个项目,分别叫做 SmartSleeve 和 StretchEBand,研究的重点则是如何将传感器编织到织物里面。 SmartSleeve 的原型看起来就像一个护臂,就是篮球运动员可能会戴上的那种。压力传感器被编织进材料里面。这种 SmartSleeve 可以解读 22 种不同类型的手势,包括弯曲、拉伸以及折叠等。它还可以知道用户什么时候弯曲了手臂或者将织物推向肘部了。 在一个演示视频当中,研究人员给出了这种技术用来控制视频播放的示例。弯曲手臂可以播放视频和暂停播放。手指在 SmartSleeve 上下滑动可以后退或快进。像旋钮一样扭它,则可以调高或调低音量。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