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的地震让我下载了地震预警应用,这有用吗?
在 iPhone 的 App Store 或者国产手机的应用商店搜索地震预警,都能看到成都高新减灾所开发的软件,其搭建的预警网已经覆盖了我国地震区 90% 人口,是全球最大的大陆地震预警网。 从图片数据可以看到,预警网主要覆盖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华北平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在北部的哈尔滨,西北的乌鲁木齐和青藏高原部分人口密集地区的确也做了特殊覆盖。 和小米以及 vivo 的系统级功能不同,普通应用相对来说收到的限制就比较大,比如需要保持后台活动才能第一时间推送预警,这一点对于已经习惯了杀后台的国产系统来说就已经不容易做到了,所以非系统级应用出现不能即时播报的情况也是比较无奈的。 应用在界面上比较简洁,首页即为预警信息,其中大部分都跟当前所在地区无关,但可以直接查看详情,处于预警地区的还可以进行回放。 以 7 月 12 日古冶(唐山)的预警为例,该预警在该应用中显示为震级 4.8 级,北京昌平地区预警为 46 秒,预估烈度 1.7,距离震中 182 公里。整体信息非常丰富,并有不乘电梯,远离悬挂物等避险小贴士。 科技进步让人类更了解也敬畏自然 人类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进一步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但同时也更加敬畏自然,因为这个生态系统是如此的复杂多变,以至于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 · 罗伦兹(Edward N.Lorenz)在 1963 年提出了「蝴蝶效应」。 而对其的阐释最后演变成了我们熟悉的那句话:「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但科技的进步还是让我们对于不同的自然灾害都有了快一步发现的预警能力,从而得以拯救更多生命。 比如森林火灾,同样有预警监测系统。今年 4 月 20 日四川西昌樟木箐镇李家沟村发生了山火,但在火情发生半小时之内,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灾害预警中心立刻发出了火警,而这次是基于卫星遥感图片实现的。1 小时内该预警系统连续发出 5 次警告,为救灾抢险赢得了反应时间。 海洋预警则更需要全方位的协同检测,根据北京科学技术协会的介绍,通过海洋卫星、地面海洋环境监测站,雷达、移动观测平台、海啸地震台等各种监测手段,能够为不同类型的海洋气象以及海洋灾害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以风暴潮为例,我国自主研发了高分辨率台风和风暴潮集合数值预报系统、温带风暴潮数值预报系统等,能够把风暴潮的范围精度由数公里提升至数百米甚至数十米。 包括这几年非常火热的 AI 技术,核心其实就是算力,而强大的算力能够将传感器给出的各种数据更快速分析的同时还能得出更准确的预测,从而能够得知更具体的受灾时间,哪些地区受灾情况更加严重。甚至 AI 还能够预测新的开发项目对于自然系统的影响。 向自然灾害的抗争,是千百年来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 今天,人类文明几十万年来沉淀下来的进步,对于天灾来说终于不像老祖宗们一样完全手足无措,虽然至今我们仍然无法抵御天灾,但还是通过积累智慧取得了一点微小的进步吧。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