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手机的 365 天:从品控翻车到首销秒空
来源:爱范儿 作者:陈文俊 从第一款公开发售的折叠屏手机算起,折叠屏手机这一产物至今问世已经超过一年了。 去年的这个时候,几乎每家手机厂商都宣布要做折叠屏产品,甚至就连本身不是做手机的品牌,也宣布要以折叠屏产品来进军手机市场。 一时间,大量的折叠屏手机从大众的想象突破次元变成现实产物,供应链、厂商对此信心十足,人们也对这种「以大变小」的新形态充满憧憬。 然而在折叠屏手机问世一年后,这种曾经被市场寄予厚望的产品并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主流,2020 年的手机行业仍然还是不可折叠的直屏手机说了算。 商店展柜里的柔派手机(摄于 2019 年 11 月) 最近我在一家知名电器城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顾客停留时间最长的是当季旗舰,其次是千元机。 而折叠屏手机展柜在半小时内也有两三人驻足,但停留时间基本不超过五分钟。 这并不是我在去年会想象到的场景。究竟是何种原因,让折叠屏手机在短短一年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它们为何不能成为主流? 波折 折叠屏手机未能成为当今主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可靠性,这让折叠屏手机受欢迎程度远低于传统直屏手机。 当然,要将手机从平面变成可折叠,也不像如过去造翻盖手机那么轻松。 翻盖手机的屏幕不会跨过转轴,折叠屏手机会;翻盖手机的转轴不需要考虑对屏幕的影响,折叠屏手机要; 翻盖手机只要一块电池就能运作,折叠屏手机因为消耗更大需要两块;翻盖手机本质上是直屏手机的另一种形式,折叠屏手机是一种全新的形态,它的交互和普通手机完全不同。 单就以上提到的四点,手机厂商就要解决屏幕、铰链、结构、软件系统四个方面。而这不仅是考验了手机厂商对供应链资源的整合水准,对新技术的应用、研发、优化能力。 说白了,造折叠屏手机不仅是光有勇气就能实现的事。面对全新且更为复杂的结构,手机厂商还要有打磨出精品的实力和试错的财力,而更为重要的还要有耐心。 三星 Galaxy Fold 对比 iPad Mini 2018 年 10 月,此时距离第一款量产的折叠屏手机三星 Galaxy Fold 问世尚有半年,深圳柔宇发布第一款折叠屏手机柔派(FlexPai)。 但和我们之前所想的折叠屏手机不同,柔派的屏幕虽然能弯折,可其简陋的造型和生硬的体验都让人大跌眼镜,犹如只是把屏幕铺在夹子表面,然后推出市场。 不过,柔派毕竟是当时少有能实现折叠形态的手机,相关技术的应用也都是第一次,其设计和体验虽然明显不及大众预期,但也算是折叠屏手机从 0 到 1 的进步,不足也算情有可原。 柔派的铰链在今天看来非常「粗犷」. 图片来自:Android Authority 但通过柔派也能侧面看到折叠屏手机所面临的难题,U 型的铰链不可贴合,不但不美观,还影响手机携带。 而且,柔性屏虽然能弯折,但相对于传统屏幕,折叠屏的表层只能用透明聚酰亚胺(PI)塑料膜取代玻璃覆盖。 这意味着折叠屏的耐刮性比传统以玻璃覆盖的屏幕要低,用户使用手机时也要格外小心——尤其是像柔派这种外折方案的折叠屏。 图片来自:Android Authority 2019 年 2 月,三星发布真正意义上量产折叠屏手机 Galaxy Fold。 相比于之前的柔派,这款手机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量产型产品,手机使用内折方案,里外双屏的搭配。 Galaxy Fold 与时任三星电子移动事业部总裁高东真 对于折叠屏手机的应用,三星也演示了内外屏联动、分屏多窗口同屏的使用场景,交互体验也精致了不少。 更为重要的是,此前在柔派上出现的折叠屏的铰链问题,这次被三星通过齿轮机械结构得到解决,手机两边不但能完全合拢,而且开合体验也更加优雅。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