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新基建落地,华为全面助力城市交通智能升级
作为数字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强国战略的主要发力点,智慧交通正在迈入新阶段。数字化时代下,交通网络将不再仅仅是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几个垂直领域独立的客、货运输,而是综合立体大交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体系。以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数字核心的“新基建”也在为交通行业带来一次深刻的数字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新基建会如何落地?它将为现有交通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智慧交通又会如何为大众的出行带来改变?近日第一财经联合华为云共同打造“新基建,融合加速键”系列云上会,邀请企业家、技术学者及行业大咖,着眼新基建,解析智能中国的发展之路。 (本场云上会由华为云WeLink提供技术支持) 在6月12日晚间的“不止于速度,数字时代的交通变革”主题讨论中,来自于民航、铁路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对新基建的定义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和传统的老基建相比,新基建是信息+基础设施,无论是技术层还是市场层,新基建与老基建息息相关却又蕴含新的机会。此外,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基建的发展快轨上,中国也是行进最快的一辆列车。从规模上看,中国已是交通大国,无论是公路里程数还是铁路里程数都是世界第一,民航则是世界第二,而港口方面全世界前十大港口中国占了七个,但要成为交通强国,则需要借助来自于各个行业的智慧,快速推动新基建的进一步落地。 新基建催化交通进入“数字时代” 未来轨道交通如何发展?列车自动化、智能监控、乘客高速上网,或许过不了多久这些都将实现。目前,我国智慧交通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并融入交通强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中。《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其中,智慧交通创新方面,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曾在202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表示,2020年交通运输将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路投资1.8万亿元,民航投资900亿元,并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研究。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数字交通行业将迎来变革机遇。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大数据实验室主任、教授,民航局行业数据挖掘与量化决策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刘一在上述直播环节表示,新基建会带来信息的联通包括智能计算能力的提升,给航空运输业一个极大的赋能,也是民航业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必然的趋势。可以看到,新基建依托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要素,从而对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刘一认为,除了促成相应的数据共享,航空业加快行业组织以及运行流程的再造,从而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提升外,新基建还有助于航空业实现一个更宽广的价值链延伸,以及整个供给侧的改革。国内一些机场已经开始先行试点。以深圳机场为例,2018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4934.7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1.79万吨,已经成为大湾区的核心交通枢纽。在此背景下,多跑道、多航站楼如何进行管控成为深圳机场面临的重要挑战。而华为从2017年开始,就对深圳机场进行了数字化的重构,包括全面感知,泛在的连接,在机场搭建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效果显著。据了解,在繁忙期间,深圳机场基本上每天的航班起降次数已经超过1000架次,高峰期不到一分钟就有一架航班起降,过去每天要有值班员和航空管制员对机位进行人工分配,每次分配机位要花三到四个小时,而且一旦有航班延误会导致重新分配,经常会碰到机场明明有廊桥,但是飞机靠不过去,只能坐摆渡车的现象。此外,华为通过对深圳机场深度的行业洞察,做了一个云+AI智能机位的分配,每天1000架次的航班,现在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智能的分配。事实上,新基建最大的挑战在于技术的准备度和行业或者场景需求的适配,怎么样更好的满足特定场景的需求,但从深圳机场的成功案例来看,华为在技术层面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目前依托华为的平台以及云技术,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可以大大地减轻广大交通领域工作人员繁重的劳动,在相对比较恶劣的环境下,也可以通过5G的技术,把相关的信号、运行情况、状况反馈到办公室进行分析,缓解工作人员压力的同时,交通方面会更精细、安全。而这样的场景不仅仅是发生在航空领域,还可以覆盖高速公路、车路协同、视频等。在华为云中国区总裁洪方明看来,目前全球正处于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工智能带给每一个行业的变化,目前不管从交通强国的国家战略还是从新基建政策层面,对于整个行业都是巨大利好。 打破“数据孤岛”完善交通生态 目前,我国智慧交通相关市场规模从2019年至2030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18%,2023年将达到1590亿元。而智慧交通赛道已经遍布巨头玩家,从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城市等多个角度抢滩布局,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管理逐步完善,标准化进程不断推进,智能运维、智慧城轨等新技术新热点不断涌现,共同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不过,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中都存在资源利用率低、数据孤岛严重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其中一个疑问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如果把数据交给华为云,管理部门、空管和机场之间的数据,机场跟航空公司之间的数据,航空公司和航空公司彼此之间的数据,是否可以打通?是否可以共享?以及是否愿意分享数据,对于生态链中的参与者来说都是眼前面对的问题。事实上在华为内部,这样的问题早已有了答案。华为一直强调的是“六字理念”,即“安全、效率、体验”,核心的就是为人为本。可以看到,交通行业数字化之后,信息安全甚至高于物流的安全,而以旅客和物流服务为最终目的交通运输的信息必然在全网流动的同时相关的信息与相关方进行充分的交互,无法通过单纯的网络物理隔离来实现安全,信息安全的诉求必然受到空前的挑战,尤其工业控制装置、传感器等过去不被重视的网络节点。以云端数字平台与边缘智能设备的协同,全网一体化的网络安全防护是必然的趋势,在匹配配套的管理制度的同时,数字技术与交通运输技术的结合将成为必然的选择。而基于数字技术构建的智慧交通体系,也必然离不开“新基建”的“钢筋水泥”,即ICT的能力: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ICT产业的安全非常关键,决定了整个“新基建”的地基,这些技术能力决定了包括智慧交通在内的各类“新基建”体系的起点,它们的科技创新,决定了整个数字世界的安全,进而决定了物理世界的安全。数字的安全,才能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安全、公共安全、信息安全。对于华为来说,这些都是擅长的部分。依托三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华为目前已经拥有了“全栈式”的混合云技术,可以把技术的安全程度进行划分,把公众的数据通过共享的方式,大家一起共享。另外一些相对比较私密的数据,也可以通过把数据放在本地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此外,华为还提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技术理念。从技术的角度,在交通新基建里面需要有统筹的规划和顶层的设计,一个数字体系的建设,如果没有顶层的设计和规划,可能会建立在一个数字时代新的烟囱,可能会见到一个崭新的旧基建。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确立一个清晰的发展路径,纵向到底就是在各个垂直领域,能够把垂直领域打通。横向到边,人民群众的出行或者货物的运输,并不是依靠单一的交通需求,希望是门到门,端到端,如何打通整个环节。不管在垂直领域还是在融合交通领域,都应该拥有一套顶层规划和设计指导实践。比如在一些地方做一些先行先试的试点工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把一些优秀的实践沉淀下来,形成行业的标准和规范,指导整个行业的建设周期。华为政企交通业务总经理路海空认为,传统基建周期,修一条铁路寿命周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新基建怎么在技术快速迭代,快速创新的基础上,保持平滑的推进,而不是推倒重来,这需要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如何快速迭代的方案,保证我们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都能够快速的实现。最后还要结合开放,不管是行业内标准制定的组织还是行业主管部门,还是企业,还是我们的准备供应商等等,各个方面能够开放合作,共同推动整个新基建的规划和落地。从规模第一到实力第一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