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初心 网易严选四年“出鞘”
这个定位的另一层意思是,品牌生意需要更持久的耐心和更长期的投入。“‘再按照平台要求去增长绝对是做不到的,品牌应该追求健康的增速。’”梁钧说,“我见面第一句话就跟丁磊谈这个事情了。” 毫无疑问,这是关乎网易严选最重要的一个共识。但它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达成的。 网易创始人、CEO丁磊 02踩坑与补课 库存问题是网易严选踩过最大的坑。 松根向36氪复盘了这样一个案例。 2017年4月,严选推出了一款别名“毛毛虫”的儿童运动鞋,首批三万双,不到一个月就卖断货了。由于这款鞋的生产周期是4个月,采购部门需要预测4个月后的销量来下新订单。“按当时严选的速度,4个月后销量可能是现在的2倍,也可能是10倍,这个预测难度就大了。”松根说。 从财务健康的角度,严选应该少备货,但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严选应该多备货——当时,严选面临太多用户对于缺货的抱怨,微博上、客服端挤满了询问何时补货的咨询和投诉。 最终,严选选择了后一种策略。他们对1到12岁每个尺码、每个颜色的“毛毛虫”按一万双备货,一下子备了20万双,“结果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消化完不好卖的颜色或尺码”。 类似情形在多个品类都出现过,服装配饰等时尚类是重灾区。石闻一对36氪直言,”天冷天热、款式色号,都让服装品类历来面临最严格的库存考验。”当严选发现他们“18年还要清17年的款、19年还要清18年的款”时,明明一个高毛利的品类竟然要亏钱了。 Ella是网易严选供应链计划部门负责人,2017年底加入严选前,曾在耐克供应链部门工作。对于互联网公司和品牌公司的差异,她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进入严选才发现,它的业务逻辑、流程间的协同性,都和单一品类的品牌公司“有蛮大差距”。 “商品开发团队会同时做采买决策,当时缺乏数据沉淀,决策偏感性,对采这件事有时趋于乐观,”Ella说,“而严选的内部机制,又对采买决策缺乏校准。” 和“单个品类备货太多”相对的另一种情形是“品类太多”。 进入2017年后,网易严选进入高速扩品期,围绕“用户家居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对八大品类进行填充,连续两年每年上的新品超过2000个SPU,如果算上同款的不同色、号,更是高达上万SKU。 回过头看,几位严选中高管均对36 氪表示,这其中不乏为了满足用户爆发性需求,而导致的对“严选”初衷的背离。 例如儿童座椅。2018年的时候,严选上光儿童安全座椅有5、6款,各年龄段、各价格区间相互之间有重叠,0-6岁、0-4岁、3-12岁、9个月-12岁都分别有一款,用户眼花缭乱,“无法按照年龄、功能来快速进行购买决策”。 SPU过多带来的直接挑战是,销量预测的工作需要细分到更小类目,工作量和复杂程度都大大增加,“一个过去只盯五六十个商品的同学可能需要盯两三百个商品了”,这无疑让精准计划库存更难了。 冰冻三尺,严选的库存问题严重暴露出来是2018年双11。 这次双11前前后后持续了13天,但是按日监控的销售情况和目标差距很大,与此同时,三四个月前订的货还在络绎不绝涌入仓库,“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策略出问题了。”Ella告诉36氪。 据36氪了解,严选全站的“库存周转天数”在历史最高点达到150天,这意味着要卖掉现有仓库里所有的货品,需要长达5个月时间。虽然食品品类的库转仅二三十天,优于行业均值,但服装配饰等时尚类商品的库存很高,对比优衣库等服装品牌差距很大。 与此同时,高速冲刺、全员紧绷的工作节奏为品控、履约、售后等后端埋了许多雷。2017年时,互联网资深评论家Keso购买了一款严选炒锅,但在使用中手柄出现开裂,随后发文质疑。为此,严选紧急下架了这款锅,并全面召回。当越来越多严选用户评论称“第三批、第四批的商品质量不如第一批的”、“退换货渠道不畅”等,所有人都意识到,必须刹车了。 石闻一称,2018年下半年起,严选高管团队首次明确了“GMV不应该成为唯一目标”,而要回到“让用户花更少的钱,更少的时间”这个初衷。丁磊也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严选的阶段性重点是“圈粉”。 随后,精简品类、提升商品力、加大原创设计、开放部分品类代销、夯实后端能力等一系列动作逐渐开展,贯穿2019年全年。 03走出低潮 调整的阵痛是剧烈的。 2019年春节前后,一则网易严选裁员30-40%的传闻在互联网圈传播,外界对其模式的质疑空前高涨,舆论滑到冰点。严选对外回应称,实际裁员比例只有8%,是沟通不当引发了员工的反弹情绪。 可以说,这是严选当时组织架构大调整的一个连锁反应——网易严选了脱离邮件事业部,由二级部门升级为一级部门,旗下原有的10多个二级部门也整合为产品技术、商品、供应链、营销、客服五大中心。 石闻一告诉36氪,供应链相关部门是这次调整中变动最大的:一方面,将供应链中商务、计划、质检等几个有协同关系的独立团队整合为“供应链中心”,系统地解决诸如“一个商品漏液了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这类问题;再把“供应链中心”的各项职能跟“商品中心”的类目对齐,例如洗护供应链对应洗护商品的开发运营,食品供应链对应食品的开发运营。 这也是严选奔跑三年后,一次重要的整军。 当务之急是解决库存问题。手段包括:在流程上增设审批环节;加入更多算法和历史数据帮助预测(而初创时严选是没有历史数据积累的);在销售波动大的大促节点,举行备货沟通会,多个中心共同对采销进行预测。 通过这一系列机制,严选给采购预算加上了“紧箍咒”。Ella告诉36氪,以前为了冲销售目标,很多时候采购预算是无上限的,现在会框定一个有限的采购池。而这个动作可能遭遇各个环节的阻力——营销团队抱怨“缺货”、开发团队抱怨“白费了功夫”,有时商品部门的小姐姐会拎着几件衣服围住她,“你看看这衣服不漂亮吗,为什么不让我们翻单?” Ella只能保持理性,以“数据”服人。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