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天才陨落记:始于才华,陷于利益,败于“聪明”
我有一个想法可以改变世界,这几乎就是应用这一法则的标准开篇。一个看似市场广阔但未经验证(需要投资)的商业、技术理念,一两个经过精心包装的成功案例,一本字斟句酌、逻辑严谨的创业策划书,一位外表不凡又谈吐自信的创始人和他的 " 完美 " 成长故事,就很容易拿到各类创投基金开出的第一笔天使基金。 可以说,创业者们都曾是那些 " 为梦想窒息 " 过的一群人。无论创业成败,大多都是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你情我愿的正常商业关系。比如拥千亿美金的软银愿景基金投入上百亿押注共享办公空间 Wework,成为软银有史以来最大额的投资亏损。 但还有一种就是创业者赤裸裸的商业欺诈,对于投资人和大众完全没有底线的 " 瞒与骗 ", 比如,曾经估值高达 90 亿美元的硅谷医疗高科技血液诊断公司 Theranos 涉嫌核心技术欺诈,被多家机构调查后估值清零。 而对于天才莱万来说,则介于这两者之间。他几乎是踩对了硅谷创业体系中的所有鼓点,用自己的创业公司替谷歌迈出了自动驾驶的第一步,将自己的技术公司高价卖身谷歌,最终又一步一个脚印地拿到了谷歌承诺的数千万美元的期权变现。本来可以写进谷歌自动驾驶辉煌历史的天才少年,最终却败给了自己的野心和对商业原则的漠视。当从他决定用一块硬盘拷走谷歌电脑里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技术资料的时候,结局已经注定了。 尽管我们很难总结出那些创业成功的企业有什么通用 " 公式 ",而失败的创业者则有一些共同的特质: 1、过于注重包装自己,夸大目标和市场价值,而忽视真正的商业落地以及营收问题; 2、过度的依赖融资,信奉 " 不计利润,用补贴占领市场 " 的思维定式; 3、对商业规则缺乏敬畏,聪明有余,底线不牢,为了野心甚至前面夸下的海口而不惜突破商业规则甚至法律底线。 硅谷人才体系下, " 莱万们 " 为何还有生存位? 硅谷的创业文化,是一种以技术、人才为核心,资本为燃料,商业创新为驱动力的新商业文化系统。顶级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最前沿的技术,输出一流的人才,技术资本承担了创业者的失败风险,又有机会享受到高额投资回报,创新的商业模式又极大降低全世界的沟通、交易以及各类服务成本,提高了人类的整体福祉。 而对于涌入硅谷的这些创业公司的创业者和技术人员们,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层次丰富、体系井然的创业人才体系。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那些总是聚焦在镁光灯下的明星创业领袖们。他们或是某类新技术的发明人,或者就是某类商业模式的开山鼻祖,或者就是力挽狂澜、救企业于倒悬的商业奇才。当然,这一切赞誉都是在这些人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的前提下。他们就像是上学时候,我们身边那些天赋异禀,又永不安分地要去实现远大理想的 " 怪咖们 "。 其次,就是支撑这些创业成功的中流砥柱的技术专才们。比如,来自斯坦福、加州伯克利、MIT 等高校的那些科研大牛和他们的技术团队们;也有来自华尔街、高盛等熟稔商业运作的资本精英们;还有那些伴随 IT 巨头们一步步成长起来,开疆拓土的职业经理人们。他们就像是我们班级里的三好学生们,发挥永远是那么的稳定。 再则,就是拥有一技之长但缺乏创业激情和胆识的广大 IT 码农和职业白领们,他们为整个商业世界贡献了最多的聪明才智和时间精力,同时也享受优渥的中产阶级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他们更像是每个班级当中成绩平平的大多数,可能也曾有一个梦想,但还是为安稳生计,选择帮那些大咖们去实现梦想。 在天才莱万的曲折创业故事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典型的这类 " 产 - 学 - 研 - 商 " 的人才体系。莱万的领路人,斯坦福大学 AI 实验室主任塞巴斯蒂安 · 特伦是典型的 " 工程师文化 " 的代表。2008 年,特伦申请学术休假,带着他的学生加入谷歌,成就了谷歌无人驾驶项目 Project Chauffeur",被业界公认为 " 无人驾驶之父 "。而最终,特伦选择主动离开谷歌,创建 Udacity 以致力于科技教育普及,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的开源共享。 而谷歌 Waymo 现任 CEO 约翰 · 克拉夫奇克,则是更典型的职业经理人,经历专业的 MBA 训练和多家一流企业的历练,克拉夫奇克于 2015 年加入谷歌负责无人驾驶项目,此后担任 Waymo 的 CEO 至今,正式将 Waymo 从一个烧钱的实验项目变成千亿市值的技术商业资产。 相较于两位前辈,1981 年出生的莱万则没有这份耐心去创建自己的事业,或者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来带领 Waymo 走向商业化道路。也许没人会否认他在技术选择上的高超眼光,也没几个人有如此精明的创业手法能在谷歌体系下如鱼得水,但他选择在实现自己的事业野心和从零开始之间,走了一条捷径,却最终葬送了他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远大前程。 莱万的 " 小聪明 " 是硅谷创业文化下衍生出的另一幅热闹景象,这里同样是高大上的前沿技术、同样是市场无限的商业前景。在追逐热点和利益最大化的商业资本之下,热钱汹涌,总会吸引那些热衷冒险又无惧失败的投机者和创业者,他们甚至愿意 " 合谋 " 起来吹起更大的商业泡影,等待下一个接盘侠的到来。 从硅谷的众多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的 " 莱万们 "。他们聪明冷静、利益至上,热衷资源整合,也善于制造营销话题;他们捻熟投资人的投资逻辑和资本游戏,但常常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久经营的能力。甚至过于急功近利,越过商业原则和法律底线,饱尝自己种下的自负的苦果。 在利益刺激下,创业者们更愿意冒险与自夸。这也许并无对错之分,而只是商业的利益博弈的最优选择。但从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和累积经验来看,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总会淘汰那些只在制造概念的创业者,而奖励那些真正推动技术创新和商业效率提升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