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硅谷天才陨落记:始于才华,陷于利益,败于“聪明”

发布时间:2020-04-29 18:38:02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脑极体
导读:来源:脑极体 年少成才、履历光彩、大佬器重、事业风生水起、前途无量这些词用在 2016 年初刚刚离开谷歌、转身创建 Otto 的 Anthony Lewandowsky 身上,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不是 2017 年 2 月,谷歌发起对 Uber 和 Otto 的窃取商业机密的诉讼,天才

来源:脑极体

年少成才、履历光彩、大佬器重、事业风生水起、前途无量……这些词用在 2016 年初刚刚离开谷歌、转身创建 Otto 的 Anthony Lewandowsky 身上,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不是 2017 年 2 月,谷歌发起对 Uber 和 Otto 的窃取商业机密的诉讼,天才莱万很有可能仍在美国科技界享受极高赞誉,也许还会被人们视为下一个 " 埃隆 · 马斯克 "。

这场诉讼的关键人物——安东尼 · 莱万多夫斯基(以下简称莱万)难逃干系。根据诉讼结果,莱万盗窃谷歌商业机密文件,实锤;继续从事与谷歌工作内容相关的职务或咨询,实锤;鼓励、引导谷歌自动驾驶部门员工跳槽,实锤;而这些都违背与谷歌签订的雇佣协议,为此他必须付出高昂代价。

随着诉讼进行,莱万先是在 2017 年 5 月被 Uber 辞退,随后又经历长达两年多的刑事诉讼和审查。近日,美国旧金山法院判决莱万赔偿谷歌高达 1.79 亿美元的金额。据报道,这一赔偿金额直接让他申请了破产保护,这意味着莱万已被罚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了。

天才莱万的过山车式的人生履历

在谷歌的世纪诉讼之前,莱万的履历放在众多身处硅谷的创业精英们当中也堪称完美。

1981 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十几岁时随父亲搬回美国加州;

1997 年,在高中创办第一家公司,靠搭建网站赚到第一桶金;

1998 年,考入加州伯克利分校。三年后,因优异成绩和一场 Java 编程竞赛夺冠,获得硕士保送,此后又成为全学院唯一在一年内修完硕士所有课程并通过综合考试的超级学霸;

2004 年,莱万带领伯克利团队参加美国 DARPA 无人驾驶汽车挑战赛,成为 15 支参赛队中唯一使用无人驾驶摩托车的队伍,这辆被称为 "Ghostrider"(恶灵骑士)的摩托车至今收藏在一家私人博物馆当中;

2005 年,莱万再次参赛,尽管仍然在后半场出局。但为其此后一脚跨入自动驾驶领域开启了加速键;

此后,2006 年,创建 510 Systems 公司。2007 年,进入谷歌,开始参与谷歌街景以及 Project Chauffeur 无人驾驶项目。2011 年,莱万创建的 510 Systems 被谷歌以 2000 万美元收购,另一家公司 Anthony ’ s Robots 被谷歌用价值 1.2 亿美元的 4 年股权收购。

由于 2012 年,莱万未能得到谷歌无人驾驶项目负责人的角色,与厄姆森一直存在嫌隙。2015 年,无心工作的莱万捎带手还成立了一个名为 " 未来之路 " 的 AI 宗教组织。

2015 年底,谷歌兑现了 Chauffeur 项目成功后给莱万的变现承诺。莱万获得了 5000 万美金,比当时的谷歌无人驾驶负责人厄姆森几乎高了一倍。是到了离开的时候了。

硅谷天才陨落记:始于才华,陷于利益,败于“聪明”

2016 年 5 月,成为莱万的高光时刻。在一波 " 漂亮 " 的闪转腾挪的操作后,莱万新成立的自动驾驶卡车公司 Otto 被 Uber 以 6.8 亿美元收购,他出任 Uber 自动驾驶汽车项目负责人,同时又担任 Uber 的技术副总裁。

此后的故事,公众已然熟知。2017 年,谷歌发起与 Uber 的 " 世纪诉讼 ",最终以 Uber 寻求和解赔偿告终,Uber 向 Waymo 及其母公司 Alphabet 赔偿价值为 2.45 亿美元股份,同时将 Waymo 的技术从自家的方案中移除。

当然,始作俑者的莱万得到了开头我们提到的惩罚性判决。可以说,天才莱万一步步走向硅谷创业神话花费了十年多时间,而跌落神坛也就是多走出了那么 " 聪明 " 的几小步。从他这十多年间过山车式的经历,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地再多看看硅谷的创业文化和人才的浮华与迷失。

硅谷创业没有 " 成功公式 ",

" 失败 " 的法则倒是清楚明白

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南部一大片狭窄湾区,几乎是所有国内创业者们耳熟能详的创业神话的发源地。代表硅谷诞生的仙童半导体的 " 八叛逆 " 已然成为传奇;谷歌、苹果的车库创业故事也成为创业者们的精神图腾,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为创业而从哈佛退学的成功路似乎也成为某些创业者在 " 离经叛道 " 时可以说服自己的神谕。

科技进步以及围绕互联网而产生的全新商业模式,真正造就了硅谷。半导体技术的出现和进步推动了硅谷的第一波创业浪潮,成就了英特尔、AMD 等厂商;互联网的发明和兴盛又推动了第二波创业浪潮,诞生了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等 IT 巨头。建立在互联网软硬件技术成熟基础上,诸如 Facebook、Twitter、Uber、特斯拉等更多种类的创业公司纷纷诞生;而最新的十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再度兴起,AI 创业又成为新的风口……

硅谷天才陨落记:始于才华,陷于利益,败于“聪明”

围绕着硅谷的高校创业氛围和早期创业公司的发起者们的开枝散叶,硅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创业的联盟,比如著名的 PayPal 帮,走出了创立特斯拉、SpaceX 的埃隆 · 马斯克,创立领英的雷德 · 霍夫曼,还有硅谷投资教父的彼得 · 蒂尔等等。围绕在围绕、苹果、谷歌、甲骨文等 IT 巨头下面也产生了各自的创业派系,就连我们熟知的乔帮主也是被赶出苹果后二次创业,直到再度回到濒临绝境的苹果再度封神。

可以说,硅谷的老中青几代人构成了当今影响全球 IT 产业的完整格局,性命攸关的激烈竞争又推动着产业格局在新旧强弱之间飞速更迭。硬件巨头掌握核心科技专利,享受着 " 摩尔定律 " 下的技术红利;互联网巨头掌握了流量和数据的宝藏,享受着全世界的人口红利和巨额营收,通过技术专利和商业并购牢牢锁死行业垄断者的地位;同时又通过新技术赛道的投资,时刻提防新赛道闯进来的野蛮人,再次成长为新的巨人。

垄断和收购是巨头们的通行证,融资或卖身则成了创新者的救命草。现如今,硅谷的创业文化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几乎每个赛道都挤满了竞争者,但几乎每个赛道都能看到行业巨头们的布局和资本触角。新的一代的众多创业者们似乎已经默契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尽快多轮融资成为估值意义上的独角兽,以期被产业巨头看上,卖出一个可以财务自由的好价钱。

这样的说法可能以偏概全,但却着实代表当下硅谷创业文化滥觞下的一种变形结果。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装它直到你成功),是硅谷创业者心中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