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品已那么多,为何 AirPower 偏要推翻重做?
来源:爱范儿 作者:陈文俊 自 2017 年发布至今,AirPower 这个名字存在世界上差不多有三年了,但本应在 2018 年在 Apple Store 上架的它,却在 2019 年 3 月被宣布项目取消。 但最近从 Twitter 传来的好消息是苹果内部正计划重启对 AirPower 的开发,分析师 Jon Prosser 表示苹果工程师正尝试重新设计充电线圈和解决发热问题,相关产品原型也正在制作中。 要说 AirPower 在去年被取消的原因,网络上曾有不少流言。有的说是因为充电板的内部构造过于复杂不易量产,有的说是因为发热严重有安全隐患。但可信度较高的是苹果对这款产品要求很高,在能对三种设备充电的同时,还要保障其功率、发热正常。 这个要求虽然我能轻松用 23 个字描述出来,但却拦住苹果工程师长达两年之久。 功能上,这块充电板能让 AirPods、iPhone、 Apple Watch 三款设备同时充电,这里除了要解决充电板的输出功率以外,还要让不同充电协议的设备在同一块充电板上充电。 比如 iPhone 和 AirPods 都是使用 Qi 协议,只要符合该协议的充电板即可对他们进行无线充电;而 Apple Watch 虽然同是 Qi 规范,但系统所用的是苹果自有的私密协议,所以手表需要专用充电器才能进行充电,而这个充电器也只能用于手表,对其他产品则无效。 但比兼容不同协议设备充电更难的是,这三个设备在充电板上的位置都不是固定的,iPhone 和 AirPods 还好说,但协议「另类」的 Apple Watch 可能会被摆放在充电板的任何地方 ,这便大大增加了手机、手表充电感应线圈的布置难度。 在 Jon Prosser 的爆料中,他表示去年苹果取消 AirPower 主要原因就是原型机始终未能成功对 Apple Watch 充电,因而最终宁愿放弃项目也不愿推出不支持手表充电的 AirPower。 为了避免出现 AirPower 所遇到的充电协议问题, 之后的第三方充电板虽然造型和 AirPower 相似,但都在产品上做出了妥协。 最为常见的莫过于外置 Apple Watch 的充电底座,手表虽然能同时和其他设备一起充电,但电源并非来自线圈,而是额外增加的充电底座。 比如 Native Union 的这款充电板,理论上能支持三个设备同时充电,但充电板的背后留有一个 12W 的 USB-A 接口,用于接入定制的 Apple Watch 充电器。 而 SliceCharge、Unravel 这些无线充电板则用的是 iPhone、Apple Watch 可同时在充电板上充电的设计,体验也比较接近 AirPower,但仔细观察能发现,这些充电板的内部线圈是独立分开的,Apple Watch 只能被固定在某个区域充电。 SliceCharge 无线充电板 . 图片来自:9to5mac 当然,除了不能同时对不同协议的设备充电以外,AirPower 的多线圈设计也成为压倒这款产品的最后稻草。为了实现出用户能随意摆放设备充电的体验,AirPower 内部单单感应线圈就多达 20 个(最开始为 22 个)。 随着线圈的增加,充电板的热量也随之提高,而由于充电板内部没有散热风扇,因此 20 个线圈工作时的发热,就成了苹果工程师面临最棘手的问题。 对于要求相对没有那么严格的第三方厂商,应对这种难题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减少线圈数量,从苹果给 AirPower 所设计的 20 个线圈削减到个位数,以「不能随意摆放充电」为代价,减少发热量。 不过即便如此,这些第三方充电板仍需要实用或巧妙的设计来散热保持正常输出功率。 一些塑料外壳的充电板虽然很厚,但会配有风扇散热;金属外壳的充电板虽然没有风扇,但它们则会借助金属导热性好的特点来「被动散热」。 但很显然,有着 20 个线圈的 AirPower 并不能通过金属外壳来散发出所有热量,而且由于考虑到充电板的造型和厚度,苹果也不想在充电板内加入风扇,这便让 AirPower 一直没有通过散热测试,迟迟不能推出市场。 除此之外,苹果还要解决的是感应线圈之间的干扰,和其他充电板不同的是,AirPower 的线圈是堆叠而不是平铺设计,线圈在工作时所产生的磁场干扰也会导致充电板工作时供电过大发热或供电不足,最终影响充电板的工作效率。 所以苹果所要解决的其实不单只有发热,还有堆叠线圈设计下的磁场干扰,在 AirPower 现有的设计条件下,这两个问题成为阻碍产品上市的主要障碍。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