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流行过的智能背包们为什么都凉了
来源:爱范儿 作者:李晨 2014-2016 年,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创业大街也曾经人声鼎沸过。 3W 咖啡作为早期知名的互联网的圈子和创新型创业孵化器的机构就坐落在此;36kr 也曾在此办公,现在氪空间还在这里;黑马学院,一家做创业黑马分享的机构,许多创业者都在此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 中关村创业大街 . 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截止到去年 6 月,中关村创业大街这个传说中的「创业圣地」已经五周岁了。5 年的时间让中关村创业大街一共累计孵化了 3451 家创业团队,累计获得融资团队 1181 家,总融资达到 731 亿元。 自从 2014 年 9 月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出之后,全国正式进入万重创业的大浪潮,市面上的「智能硬件」如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瞬间席卷了全国。 至于为什么会突然想起这个,因为前段时间我突然想买一个新包用于通勤,想要有些不同的设计和功能,于是想起来几年前曾经流行过所谓的「智能背包」。 智能背包在当年也算是有一点代表性的产品,由此也引发出许多的问题,是不是生活中大部分的产品都适合与「智能」贴上关系? 2015 年的乐泡 HiSmart 城市智能背包可以说是该品类中的代表性作品,设计上有乐泡一贯的独到之处,加上智能模块也做作的比较精美,整个产品的完成度相当高。 归纳总结上来说,智能背包的「智能」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一是集成了一些电子产品功能,比如可以连接手机蓝牙进行隔空操作的模块,比如模块化的充电宝,有的甚至还内置有 SIM 卡,另外内置 GPS 定位也是不少背包具备的功能。 第二点则是专门为智能产品而进行的设计与空间分布,比如内置有笔记本、iPad 区域外还有充电宝,线材收纳等区域,耳机线和充电线可以经过专门的设计从而隐蔽优雅的伸出背包等等。 这在当时营造了一种「更完美更未来的出行装备」的错觉,以为人和手机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背包作为中转和支撑。但可惜这样的想法后来验证完全是方向错了,多此一举。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