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开发者 我买了一台 Surface Pro X
发布时间:2023-01-29 13:16:54 所属栏目:Windows 来源:
导读: 考虑到我每出一趟门都会生产一堆 RAW 文件,RAW 编辑是重中之重。好在「好用」说不上,对于简单处理,至少「能用」。
Affinity Photo 只有 x64 版本,而且 RAW 编辑功能堪称残废,在试用中还会出现严重卡
Affinity Photo 只有 x64 版本,而且 RAW 编辑功能堪称残废,在试用中还会出现严重卡
考虑到我每出一趟门都会生产一堆 RAW 文件,RAW 编辑是重中之重。好在「好用」说不上,对于简单处理,至少「能用」。 Affinity Photo 只有 x64 版本,而且 RAW 编辑功能堪称残废,在试用中还会出现严重卡顿,并且调整参数后居然图片居然一块一块刷新,非常震撼,强烈不建议使用。 还是看看远处的 Photoshop 吧家人们。 Adobe 官方提供 ARM 版本,可惜太仓促所以没能用上,只体验了此前下好的 x64 版本。Camera Raw 相比新版缺很多功能,比如找半天都没找到蒙版在哪里,除此之外体验良好,功能都能用,卡顿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至于卡到图片一块一块刷新,Affinity 你看看你。 x64 已经如此,ARM64 想必非常好用,不过得等后面进一步尝试才能知道了。 Photoshop 2021 x64 Camera Raw 社交:★★★ 非常遗憾,QQ (TIM)、微信均未提供原生 ARM 版本,商店也只分发 x86 转制或者桌面版,因此它们必须转译跑。 我日常很难用到微信的桌面版,据一些新闻稿说还可以;QQ (TIM) 由于历史包袱以及设计问题,启动会拉起好几个 exe,运行效率较低。如果手动为QQProtect.exe设置严格的转译策略,可以直接把它扼杀在摇篮里,算是件好事;但是 QQ 修改版经测试不能运行,如果有相关需求可以打住了。 顺带一提,WSA 同样可以安装社交软件,不过桌面端应用已经能够满足需求,我没有进一步尝试。 学习:★★★★★ 网课方面,这几天我没有用到腾讯会议,据朋友说很好用;学习通这种网页不必赘述。 如果要做笔记,微软自带的UWP 版本OneNote 比较好用,但是不如通过拉取商店安装包,直接安装即可使用的三星笔记。前些日子微软宣布 GoodNotes 将在 2023 年登录 Windows,如果届时体验与 iOS 相近,Surface Pro X 估计能直接成为笔记首选。 Android 也有强大的笔记软件阵容,比如享做笔记和三星笔记平板版本,但是由于虚拟机引入延迟,体验非常糟糕,而且 WSA 没有做手写笔按键支持,甚至长按都无法识别,体验非常糟糕,还是老老实实 UWP 吧。 三星笔记界面及写字效果 至于 PDF 浏览,Windows 上有全功能 Acrobat,Adobe 说运行 x64 版本即可,安装过程中可能有奇怪报错,不影响安装,使用没有问题;日常学习中,我偶尔还会用 Wolfram 家族做一点简单计算,网页版 Wolfram Alpha 和 Wolfram Cloud 以及 x64 转译的 Wolfram Engine 都能顺利运行。 总之,将 Surface Pro X 作为学习工具是我购入它的主要目的之一,事实证明它可以出色完成任务。 影音:★★★★ 我使用影音软件主要是:1.播放 Bilibili 视频;2.听网易云音乐;3.听 Apple Music。这三者表现都很好,下面一个一个说。 Bilibili 网页端只能调用 B 站自己做的 WASM 软解,CPU 直接跑满,非常不建议网页,更推荐用 Microsoft Store 能搜到的 Bilibili UWP 版客户端,功能全面、支持硬解、符合平板操作逻辑,好评。 网易云音乐只提供桌面版客户端,于是我找来了网易云音乐 UWP 不更新版,部分 API 已被弃用,测试下来必须通过 QQ 登录才能登上,好在听歌没问题。 Apple Music 我习惯使用 Android 版,WSA 推出那天已经在电脑上装好,体验无比优异,并且 Apple Music 的 Android 端还做了平板适配,不亚于 iOS。 B 站 UWP 与 Apple Music WSA 开发:★★★★ 拿到 Surface Pro X 不久之后,完全支持 ARM 的 Visual Studio 2022 正式发布,对于 VS 用户,或者企图在 ARM 设备上用原生工具链编译原生应用的开发者来说都是个好消息。不过很可惜,我不是 Visual Studio 用户,没有对它进行详细测试,仅在编译 PyTorch 时体验了一把 MSVC,能用。 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便有 ARM 版 MSVC,x86 / x64 版 MSVC 仍然是 C++ 开发必备依赖,一旦卸载会带着所有 C++ 相关组件一起自杀,非常迷惑。 我主要熟悉 Visual Studio Code 和 Android Studio。前者和 Typora 一样基于 Electron,支持起来毫无压力,官方早就提供了 ARM64 版本安装包,插件也没大问题。Android Studio 只提供 x64 版本,但它基于 IntelliJ IDEA,理论上可以手动替换运行时,比如微软提供的ARM64 版 OpenJDK。 初步尝试发现,用来编译不错,将它作为 AS 运行时后快捷方式无法启动,需要通过 AS 安装目录下的studio.bat打开。此外,OpenJDK 17 会报缺少sun.awt,得用 OpenJDK 11。AS 默认安装的模拟器及镜像是 x64 版本,在没有支持 ARM64 的情况下倒是合理,可是这不是明摆着坑人来的吗……尝试启动虚拟机会直接报 terminated,考虑到虚拟机针对 x86 设计倒也合理,好在adb正常,至少能使用 WSA 或者 USB 连接移动设备进行调试。 OpenJDK 运行 Android Studio,并使用 WSA 调试 一些小工具补充在这里。Git for Windows、Gpg4win、win-gpg-agent 和 Snipaste 都不提供 ARM 版本,好在它们足够轻量,转译没什么压力。微软官方的 PowerToys 不用多说,早做好了 ARM 适配;Syncthing 本体提供 ARM64 版本,Windows 下的工具 SyncTrayzor 却没有,只能自己手动将 Syncthing 塞进开机启动,没有桌面通知和托盘图标告知同步进度,还得全局启用传统终端才能保证它不会一直挂着一个终端窗口……用起来没毛病,不挑剔了。 杀毒:★ 高调宣布支持 Windows on ARM 的杀毒软件,只有金山毒霸一家。告辞! 说实话,针对 x86 设计的病毒跑在转译没什么影响力,针对 ARM 设计的病毒极少,「杀毒」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太大必要,诱人的主要是火绒的访问控制、火绒剑等等附加功能,以及干掉吃性能的 Windows Defender,希望火绒尽快跟进。 深度学习:★ 不会真有人想在 ARM 设备上跑深度学习吧? 啊? ……倒不是不可以。微软的DirectML明说支持 Adreno 600 及以上 GPU,只需要调用 DirectML 就能在这台 Surface Pro X 上跑深度学习。既然如此,先用 AI 画个色图? 很不巧,Stable Diffusion 依赖 PyTorch 运行,PyTorch 暂时不支持 Python 3.11,Python 3.11 以前的 Python 都不提供 Windows on ARM 版。也就是说,要么自己编译全套工具链,要么通过转译运行。耗时整整一周的编译过后,我最终拥抱 x64 转译,安装完一整套环境后,发现核显配合 16GB RAM,连模型都无法成功加载。 对于深度学习,也许将 ARM 设备用作 SSH 终端比较实际。 工业软件 这一部分应朋友要求测试,我暂时没有使用本节提及软件的需求,因此只能简单测试下基础功能,仅供参考。 嘉立创 EDA 专业版重度依赖网页组件,跑起来没有问题,能够正常激活、编辑及预览,唯一问题是我不会用;Altium Designer 22 可以用,不过会比较卡;Autodesk AutoCAD 2023 完全不能用,进去预览部分是花的,不知道原因,需要用 AutoCAD 的话还是考虑 x86 机器吧。 AutoCAD 2023,正常不是这样吧…… 游戏:★★★ 这话题可非常复杂。市面上游戏种类众多,从 3A 大作到轻量小游戏,游戏引擎花样百出,加上 WSA 进一步扩充游戏库,不可能穷尽所有游戏,我只能根据接触到的游戏种类,在此提供一点参考。 首先排除各类通过注入驱动来反作弊的网游,比如原神、崩坏 3 和 LOL。它们驱动都是为 x86 系统准备,所以非常遗憾,到此为止。 既然是平板,那不得不提 Galgame。测试中,基于 Kirikiri 和 Ren'Py 的游戏毫无兼容性问题,直接打开即可游玩。然而,可能是受限于 SQ1 孱弱的性能,《魔法使之夜》在复杂场景掉帧严重,尤其是游乐园之战高潮部分,连文字都卡成 PPT,查看占用发现 CPU、GPU 和内存占用率都不高,估计是单核性能受限,加上系统调度或者游戏优化不佳导致。 好在对性能要求如此高的 Kirikiri 游戏,估计仅此一家。Ren'Py 打开时有一段漫长等待时间,在没有安装DirectX 运行时的情况下运行起来较为流畅,除动画场景掉帧外,体验甚至优于 LG Gram,安装后更是丝滑一大截。此外,Kirikiri 和 Ren'Py 都是开源引擎,Ren'Py 游戏还自带一份 Python 环境,可以自编译或者将 x86 / x64 环境替换为原生 ARM64 以获得更高性能,不换跑起来没问题,所以我没进一步尝试。 尝到一点甜头之后,我又把目光转向了触控笔。有 WSA 有触控,用来玩音游岂不美哉?事实却没有这么美好。Windows 游戏,《Muse Dash》体验不错,掉帧少,延迟约在 60ms 左右,可以接受,问题是一触屏就会卡住整个游戏;《osu!》没这么幸运,疯狂掉帧,触控笔也没想象中好用,举着它指屏幕挡视野不说,手臂绝对会先受不住,即使复制一份屏幕出来,SPX 的尺寸并不适合长时间在上面挥手。WSA 则寄中寄,由于要经过一层虚拟机,触控延迟本来就高,这下被进一步放大,渲染压力小的音游(比如《Phigros》)怎么调都让人难以适应,据说 Linux 下用 Waydroid 会好很多,可惜那会偏离本文主题。 渲染压力大的呢? 当然更不可能。WSA 图形效率很低,什么游戏都得卡。《明日方舟》切换界面时会带着整个系统一起卡,连系统音频输出都会爆炸,稳定下来后也很难满帧运行,更别说其它要求更高的 Android 游戏了。高通驱动和微软转译至少有一个背锅,考虑到即使是 5600x + 2060 都跑不动 WSA《明日方舟》,很有可能这俩都要背锅。可惜 ARM 端目前除 WSA 和部分开发用虚拟机外,没有像 Bluestacks 那种专为游戏设计的虚拟机,期待出现后会稍微好一点。 接下来是怀旧时间——《东方风神录》在测试中表现非常好,全程跑满 60 帧,预计整个东方系列都会表现不错。 两个同人奇迹和两个型月当家花旦的合影 整体看来,在「轻薄本不会用来玩大型游戏」的前提下,Windows on ARM 交出的答卷还过得去。其他游戏在短暂体验中没来得及详细测试,而且我手上这台 SPX 只有 256GB SSD,塞满开发中间体时没办法测试太多,据前任机主说,《CS:GO》跑到 60 帧上下,能玩。很巧,拿到 SPX 不久后,DXVK发布了 2.0 大版本更新。考虑到高通这颗 SoC 是基于手机芯片发展而来,它的 Vulkan 图形驱动性能可能会优于 DirectX,不过碍于篇幅所限,进一步测试就留待日后再说吧。 ▍ARM + Windows,路在何方 现在这篇碎碎念终于进入最后阶段,按照惯例,该装模作样地展望一下。 Windows on ARM 已经足够好用,却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它们有些是因为微软和(尤其是)高通不作为,有些是因为社区缺乏活力,更多则是这二者的叠加。 目前,大部分 WoA 用户可能只是浅尝辄止,因为赚钱家伙用不爽;之所以用不爽,一部分是高通芯片性能太差驱动不行,一部分是用户基数小屎山高开发者懒得适配,另一部分则是微软作为开发者背刺狂魔,推广什么都让人不敢冒进。 性能、驱动差,适配应用少,又进一步让用户望而却步;如此循环往复下去,未来 WoA 越来越小众,说不定最后沦为另一个 Windows Phone。 但是,如果像微软现在说的那样,ARM 真要成为未来,那任重而道远。微软的决心大家有目共睹,只是 Windows 不像 Linux 和 macOS,后二者推广 ARM 几乎没有阻力、没有历史包袱,而 Windows 在兼容性拖累下积重难返,拥抱 ARM 也依旧有大量 x86 历史残留。例如,前文提到 PyTorch 的小问题,主要原因是默认运行 MSVC 一定是 x86 设备,直接调用了一条 ARM 不存在的 CPU 指令,一跑就炸。这样的代码多如牛毛,靠一个人、一个组织很难解决,需要活跃的开发者群体、Windows on ARM 进一步普及,以及足够长的时间。此外,ARM 阵营除 Apple 外,至今仍没有其他玩家拿出强力芯片,WoA 设备还只能由高通造 SoC,同时 x86 生态硬件(比如显卡)在 WoA 上没有驱动、无法运行——性能上起不来,ARM 取代 x86 更加遥遥无期。 ARM 到底是未来吗?很难断定。它可能在很长时间内与 x86 共存,可能再过几年就退出历史舞台。这几天使用下来,被动散热、长续航和轻薄兼具的 Surface Pro X 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希望 WoA 能走得再久一点,希望我能看到 ARM 真正站起来,看到我可以不再当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是像普通用户那样windows开发者,从来如此般使用 Windows on ARM 的那一天。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