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建站资源 > 优化 > 正文

云计算十年:大国博弈和互联网巨头生死战

发布时间:2020-11-13 13:52:03 所属栏目:优化 来源:51cto
导读:2009年,首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在北京举办。虽然冠以中国,然而论坛上参与主题演讲的企业代表几乎清一色全部是思科、微软、IBM、英特尔这样的国外企业。 同期的《互联网周刊》封面文章云计算第三代对此的描述是: 当演讲台上各大巨头津津乐道于自己所取得的云

2009年,首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在北京举办。虽然冠以“中国”,然而论坛上参与主题演讲的企业代表几乎清一色全部是思科、微软、IBM、英特尔这样的国外企业。

同期的《互联网周刊》封面文章“云计算第三代”对此的描述是:

“当演讲台上各大巨头津津乐道于自己所取得的云计算成就时,坐在台下的很多国内本土企业更像是它们的拥趸。”

10年之后,中国是全球云计算增长最快的市场。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跻身全球云计算排名前十的名单。最大的云计算开源平台openstack,核心代码贡献TOP10也有3家中国企业上榜。

10年之间,喧闹的消费互联网之外,这场以云计算为主要武器、在B端市场打响的战役,经历过血腥的价格战、疯狂的广告战和纷扰刺激的口水战,同样走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段历史的背后隐藏着几个匪夷所思的故事:

在全球瓜分了将近一半市场份额,几乎在所有地区都所向披靡的亚马逊AWS,为什么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甚至跌出了第一梯队?

被普遍认为慢了半拍,也不具有TO B 基因的腾讯,是如何快速追赶成为国内第二大云计算厂商的?

巨头林立,高投入、高技术门槛,同时厮杀惨烈的云计算市场,为什么仍然有一些小而美企业,能够摆脱消费互联网领域或被消灭,或被收编的噩梦,独立成长出自己的天地?

所有的互联网巨头不约而同all in B端市场的逻辑是什么?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站在今天的时点回望历史,我们能够隐约寻找到这些故事的答案。但是站在今天的时点看向未来,却有一个更加迷惑也更加迷人的问题扑面而来: 这场正在从云计算走向产业互联网的B端战役,谁将是最后的王?

一、He’s Watching You

2012年,亚马逊宣布AWS入华的前一年,美国众议院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的产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之后,奥巴马总统签署开支法案,禁止联邦政府机构采购带有中国背景的信息技术产品。

几个月后,斯诺登引爆的棱镜门在国内发酵。

两厢相加,一场隐含着民族主义情绪的信息安全大讨论在科技圈沸腾。

《人民日报》旗下《中国经济周刊》当时一期封面报道的标题是:“棱镜罩中国,He’s Watching You”,副标题是:“美国八大金刚在中国无缝渗透”。

文章写道:

与华为和中兴等中国企业被美国拒之门外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八大金刚”(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在中国却能长驱直入,而且,这些公司的产品都被用在了中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当前,中国包括政府部门、军队、武警、军工企业等在内的所有单位,几乎100%使用美国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一些储存重要信息的数据库软件,以及工业控制系统,也均为西方高科技公司所研发。

在危机时刻,美国“八大金刚”可能对中国带来的危害,丝毫不亚于当年火烧圆明园的“八国联军”。

这场安全大讨论之前,以IOE为代表的基础架构已经显示出无法适应国内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态势,从而引发过一轮“去IOE”的讨论,如今,棱镜门将这股浪潮推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地。

2013年11月12日,中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几个月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正式把“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监管的重要方向。接着,新的政府采购招标通知要求,国家机关所有计算机类产品不允许安装windows 8操作系统”。

中国云计算产业的监管原则最终浓缩成两点:

所有中国的数据必须留在中国;

所有技术服务,都希望能够由中国提供。

2015年12月28日,工信部发布《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年版)》通告,调整后的目录中,云计算服务被纳入电信增值服务,在中国提供云服务必须按规定申请电信增值服务许可证。

虽然留了窗口,但到目前为止,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 和云计算业务仍然属于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没有一家外国公司独立获得在中国运营的IDC牌照。

监管收紧的变化中,更懂变通的微软最先真正落地。2014年初,微软宣布由世纪互联运营的Azure在中国商用。

双方的合作模式是:微软提供技术授权,世纪互联负责运营和销售。 这一模式注定了外资云服务商后期的水土不服。

《澎湃》新闻曾引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解释微软Azure合作运营的隐痛:

“微软Azure在中国的发布流程十分复杂,需要先在北美服务器上构建一份,然后通过跳板机复制到中国的服务器上,再启动发布流程。所有的服务器、监控系统、预警系统都需要在中国独立部署一套,这严重影响了云服务的快捷性和一致性。”

微软在刚刚与世纪互联网签下协议的时候,曾经对外承诺:要在中国提供的质量和全球标准一模一样的云计算服务。微软甚至把内部工程团队的所有指标拷贝了一份,用它来衡量世纪互联在中国的运营服务。

但这个承诺最多只能做到“一模一样的努力”。

中国至少有六个电信运营商,每个省份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运营商之间还存在互联互通的问题。

同时,国内企业级别的IT消费几乎停留在美国90年代的水平,面向B端的软硬市场远不如美国成熟。UCloud市场运营人员曾经对媒体吐槽,在中国,即使几万块钱的订单,中国公司也希望有专门的销售人员跟进服务。

在微软和世纪互联的合作中,产品是微软的,运营是世纪互联的,基于监管安全,微软的人想要进入数据中心,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批。与此同时,一些云服务商的应用,由于底层开发架构用的是Google的, 在国内用不了,外资云服务商实际上也失去了提供丰富产品类别的竞争力。

所以,亚马逊一直不想复制微软在中国的模式。

从宣布AWS入华开始,亚马逊尝试了多种打擦边球的方式规避监管。比如早期的“前店后厂”,后来的“有限预览”,期间还被举报过。碍于灰色身份,AWS在国内拓客进展缓慢。

特意为亚马逊AWS走马上任的中国区负责人容永康,因为跟总部约定好的上线日期几次跳票,一度做好了被炒鱿鱼的准备。

一直到2017年12月底,亚马逊AWS才通过与光环新网合作拿到合法身份。但此时,国内国内云计算市场已经是另外的景象。

2018年4月,阿里云副总裁李津在云栖大会南京峰会上突然语出惊人:“在中国只有两种云,第一种云是拿来主义的云,第二种云是阿里云这样自主可控的云。”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