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建站资源 > 策划 > 正文

美团“大数据杀熟”事件思考:如何救赎被算法左右、信息泄露的人们

发布时间:2020-12-21 10:13:21 所属栏目:策划 来源:紫金财经
导读:宰你不是因为你有钱,而是因为你熟! 其实除了电商购物,点外卖、订酒店、订机票,买电影票都可能发生杀熟。而上述提到的这些,几乎美团都有涉及,大数据杀熟的诱惑实在太大,于是美团最近两天深陷大数据杀熟质疑的困扰。 12月17日,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

宰你不是因为你有钱,而是因为你“熟”!

其实除了电商购物,点外卖、订酒店、订机票,买电影票都可能发生“杀熟”。而上述提到的这些,几乎美团都有涉及,大数据杀熟的诱惑实在太大,于是美团最近两天深陷大数据杀熟质疑的困扰。

12月17日,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刷屏,该文作者基于自己点外卖的经历发现,在美团上的同一家店铺,用同一个配送地址,在同样的时间点单,会员比非会员的配送费更高。文章中称,本以为开通外卖会员会省钱,但附近几乎所有外卖商户的配送费都比非会员高1-5元。

一时间,买了美团会员的“打工人”觉得感情受到了伤害,在微博、知乎、黑猫投诉、朋友圈里发出了声泪俱下的“控诉”:“价格歧视”、“割会员韭菜”、“吃相难看”。同时,#美团被爆杀熟外卖会员#迅速登上当日微博热搜榜第五名。

实话说,美团的态度还是比较诚恳的:道歉,成立团队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其实的就留待时间检验吧。

实际上,本文成稿是在美团发生这件事之前,写作目的也不是深扒美团的大数据杀熟。而是在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广泛应用的当下,面对诱惑,去考验创始人的人性,去考验一家商业企业的人性,未必合适。数据和技术是中性的,但最终的走向却让人深感忧虑!!!

黑客用户隐私云安全数据安全

以下是思考全文:

现在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广泛应用在互联网行业中,个人信息被滥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依照个人信息订制的广告推送,也习惯了自己的隐私数据在外“裸奔”。但隐私数据的现状,却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12月5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一份判决书显示,北京某网络公司负责人朱某找到金立子公司致璞科技,由朱某开发木马病毒,金立负责在手机出厂前植入到手机中。植入这种“拉活木马”的病毒之后,手机就变成了可以被黑客远程操控的“肉鸡”。用户无法想像,一些不法厂商,已经把在手机出厂前植入病毒当成一种常规操作。

一方面是无良厂商收集乃至没有底线的窃取用户数据,另一方面是一些人还在用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算法操纵。这背后是国内隐私数据保护的缺失,亟需完善。

但是,我们真的无法改变现状,任由机器控制我们的一切吗?或许如同电影《终结者》曾经给我们演示的那样,改变,就将从今天开始。

智慧城市大数据流动云计算

让人不安的数据

一直在北京市望京地区工作的王昕(化名)是一个轻度数据控厌恶者。一些电商网站根据她的用户信息进行的广告推送,王昕从不点开。但这种厌恶还是随着各类应用的推送,而在不断加深。

冬日里白天短,天黑的早,这让身处偏僻小区的王昕不得不选择网约车出行。一是公司规定用网约车有一定的报销额度,二是这样算下来也确实实惠。于是,几年过去了,王昕的手机换了三、四部,但手机上总是至少有两家网约车平台,方便她约车。

让王昕记忆犹新的是,两年前,她打开某网约车平台,输入上车地点后,突然发现平台显示的下车地点处出现一行小字,正是她家小区地址,也是她经常输入的下车地址。这让王昕心有余悸,不断曝出的用户信息泄露的新闻,让王昕感到隐隐的不安。

从此王昕选择了跟网约车平台玩捉迷藏,不断把自己下车的地点在公司和家附近变化,公司所处的园区和家所在的小区,再也没有在网约车平台上出现过。

尽管如此,王昕还是感到了无奈。她发现用了一款APP后,在没有打开任何应用而只是开机的状态下,她和同事或家人谈话中提及的商品,就会在电商平台推送的广告中出现。尽管王昕迅速删除了这款APP,但她还是感慨:自己这么小心翼翼,却并不能避开个人信息的泄露。自己也无法弄清楚,电子设备里到底有多少陷阱在等待着她。

事实上,一些有心的用户,对于数据隐私的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政策层面对此也有动作。2020年3月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并于2020年10月1日起实施。

王昕对于信息泄露非常敏感,而性格大条的周洋(化名)却遇到了不少怪事。一次周洋打开好久没用过的订票APP,迅速弹出了一个要求周洋授权同意APP采集用户信息的协议,当周洋选择拒绝时,此订票APP也做出了让周洋无法继续应用此APP的反应。无奈之下,周洋只好选择同意。而在另一款移动运营商的APP中,周洋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深究之下,周洋才发现:《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只是属于国家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性约束,其中有一个条款:个人信息主体通过书面、口头等方式主动作出纸质或电子形式的声明,或者自主作出肯定性动作,对其个人信息进行特定处理作出明确授权的行为,不在《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管辖之内。

各类APP商家,早就研究透了此类法规,在法规发生效力之前,就巧妙地进行了规避。从而,用户的数据信息始终处于一种“裸奔”的状态,任由各类商家出于各种目的使用,甚至滥用。

数字化数字经济大数据

作恶的算法

与过去不同,智能时代重塑了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不再仅仅是“制造”和“使用”,他能在人类的需求下,不断的自我进化。

这其中就要用到大量算法,算法是解决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求解的程序。首先要对数据信息(包含了个人隐私等)进行获取、占有和处理,并作出判断,产生新的信息。而个人的信息则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的编辑、分类和处理。

按常理分析,算法本可以把我们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或者通过数据处理获得更大的能力。但失去了中立性的算法,更容易被资本和商家所操纵。

算法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分析工具,蜕变成可以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力量。它或许在帮助人们,改善人们的生活,或许在作恶,给人们制造麻烦,甚至让人处于恐惧之中。

当人们默认了人工智能的判断,让数据为我们筛选喜好,任凭算法还原,依托于技术而产生的算法,就限制了人们对自我的认知、意识和价值的评判。

于是,越来越多的王昕、周洋们,要么选择在忐忑中生活,要么在算法面前缴械投降。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