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数据成为处置突发应急事件的重要工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处置将越来越依靠大量的有效数据。数据掌握得越多、越全面,数据挖掘得越深、分析得越透彻,越能把握突发事件的规律,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做出准确的预判,提升应急管理效率。 政府应急管理和处置应该主动拥抱大数据,贯彻大数据治理理念,树立大数据分析思维,加强大数据应用实践,切实发挥大数据在突发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和效能。要转变应急管理思路,多学、多用,活学、活用数据,用大数据指导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努力提高大数据的运用能力,掌握大数据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加强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做到“从大数据中看未来”。 推进共享与合作,提高突发应急事件处置能力 突发应急事件处置重在多方参与、信息联动,数据流通与共享至关重要。首先要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融合。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突发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各部门纷纷建立应急管理平台,但数据纵向与横向流通却因为部门利益及技术标准等因素受到阻碍,导致数据利用率不高,难以发挥大数据助力应急管理的作用。打破信息壁垒,畅通数据流通渠道是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关键之道。要防止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等成为“僵尸数据”,着力解决数据“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难题,从思想、管理、制度、法律等多个层面,推动数据共享增值和融合应用,将大数据在突发应急事件处置中的作用最大化。例如,疫情期间各地推行的健康码就是数据共享,服务融合的很好的证明。 其次要强化政企合作,形成多方参与格局。信息化时代,突发应急事件处置的主体不应仅仅局限于政府管理者,而应该更多地调动企业、机构、组织的积极性,形成数据合力,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参谋。这就要求政企数据能够实现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支撑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为应急决策提供参考。可以引进第三方技术支撑单位,采购大数据服务,广泛开展大数据合作,建立政企突发应急事件的大数据分析的长效机制。例如,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2020年2月4日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确诊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的流动情况,为联防联控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持。 建立大数据中心,统筹突发应急事件处置管理 随着突发事件越来越多,数据流动日益频繁,突发事件跨地域联动趋势越来越明显,数据关联性越来越强。某地发生的一件小的突发事件可能最早是在与其相距甚远的其他地方被首次曝光,转瞬传遍网络和全国各地,演变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事件。为更好地应对突发应事件,加强突发应急管理,必须打破数据的地域边界,通过建立大数据中心或大数据平台,统筹数据管理。 大数据中心或数据平台建设应该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能够对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处理,形成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数据湖”。要强化数据的集约化处理,以实现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流通、调用和分析、处理,提高对突发应急事件的感知、预测和防范能力。二是能够允许数据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在确保数据可公开的前提下,保障民众的信息获取权,助力突发应急事件处置。特别是在重大突发应急事件中,实现信息公开更能够稳定社会情绪,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应急管理的灵活性,根据事态发展进行更加精准的调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新华网的“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数据查询及服务权威平台”,丁香园的“全球新冠病毒最新实时疫情地图”等各类数据中心和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公开,为社会各界提供了高效、及时的信息,发挥了大数据抗疫的关键作用。 综合运用新技术,破解突发应急事件处置难题 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必将带来数据变革,突发应急事件处置可获取的有效数据将受到影响,仅靠大数据技术难以满足未来突发应急处置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指出,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因此,突发应急事件处置应紧跟时代和技术发展变化,不断改革完善应急管理和处置体系,在大数据分析机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解相关难题和挑战,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我国成为应急管理科技强国。 延伸阅读: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