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中的黑帮“文艺复兴”
一个“结义”视频曾在网上引发了关注,视频中,天安社成员们焚香宣誓,效仿古人在河北涿州三义宫结拜,人员颇多,场面蔚为壮观。视频上传当天,点击量噌噌上涨,没到夜里就突破了400万,几乎一夜间,天安社在快手上成了大网红。 流量带来了金钱和关注。在团队发展的鼎盛时期,团队还投拍了一部网大——2017年上映的《兄弟之义字当头》,2016年底开机,2017年初正式杀青。主创阵容堪称豪华,包括香港演员、原14K大佬陈慧敏,吴启华,黄一山等,且天安社全体成员均有参演。剧中主演则由“天安永兴”担纲,饰演了一位想退出江湖,改头换面,回归自我却被江湖恩怨情仇反复纠缠,身不由己的黑帮老大。 这股发展势头,到次年戛然而止:2018年8月27日,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昆山龙哥事件”。网民们挖出了“被反杀者”刘海龙的身份,发现其正是天安社成员。 该事件的发酵,不仅粉碎了天安社,也让这一类cosplay黑社会文化的作品均遭下架,相关账号也都惨遭封禁。尘埃落定后,尽管又有一些类似的新账号出现,但组织规模均远逊往昔。 浙江传媒学院一则硕士论文《网络短视频中的草根狂欢:快手亚文化现象研究》曾试图对这种亚文化现象进行定义——一场“草根群体的自我加冕”: “草根拥有表达欲望,却很难找到表达的舞台,被迫成为互联网沉默的一代。快手给他们提供了释放表达欲望的狂欢广场。在快手,草根可以扮演理想中的自我,也可以把符合理想的人捧上神坛,草根通过多种方式对官方秩序、主流文化进行亵渎、嘲弄,体验身份颠覆的狂欢快感……草根对快手红人的维护,实际上是对卑微、渺小自我的期许。在快手,他们能自己创造亚文化符号。制定规则,享受身份颠覆的狂欢。”论文中如此总结道。 诚然,这种论调颇有种居高临下的精英姿态。但在个体原子化、信息茧房化的今天,借助一个个雄性文化符号找到些许归属感,始终是普罗大众的心理需求。 大约是有了天安社的前车之鉴,相关原创短视频博主们很少再涉足“加冕”内容。如今,一种常见的短视频形式是“解构”。 这也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当一个阶级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却仍在流行文化和大众记忆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等待它的命运就只能是被解构。这方面,代表账号有阿阳(乌鸦哥)、“暴走的苏坡蜜”、“贵州小伟哥”,以及“街溜子”系列引申出的各种版本等。以阿阳(乌鸦哥)为例,其因模仿张耀扬在《古惑仔之只手遮天》中饰演的“乌鸦”形象而知名,粉丝超过六十万。在一则播放过百万的视频中,他饰演一名饭后假意买单,却迟迟不愿向外掏钱的小混混。形象和文本构成的反讽意味极为明显。而“贵州小伟哥”则以绕口令见长,虽然穿着打扮像混混,但口述内容却都是劝人健康向上,努力奋斗,同其扮相完全相反。 相关短视频截图 无论模仿还是解构,这些大号多数已经拥有成熟的运营团队,其营收结构主要由打赏、流量分成、直播带货、小店销售等几个部分构成。但一名业内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相关艺人的带货能力普遍一般,很少有客户会主动要求做投放,因此收入多以流量分成为主。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梳理,吴毅将的抖音小店主打衣物,吴志雄的快手小店主打箱包,但单品销量平均只在两位数,甚或个位数。 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一个尴尬现实:小年轻们乐于模仿社会人,在其中找到归属感甚或面对生活的勇气,但却并不愿意为这种情怀真金白银往外掏钱。“文艺复兴”复兴的只是形式,而非内核。不过好在,这些内核也并非多么好的事物。 作者:石若萧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