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政策 > 正文

汽车芯片“慌”:囤货、抢单、驻厂与国产冲动

发布时间:2020-12-13 23:56:36 所属栏目:政策 来源:互联网
导读:访问: [活动]阿里云“企业飞天会员年终盛典”:新户最高可得1212元红包 但事情好像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大众中国回应称,虽然芯片供应受到影响,但是情况并没有传闻中严重,正在寻求解决办法。“NXP(恩智浦)产量受影响,对我们全球的供货都有影响,大众

该公司人士向记者证实了商用车上芯片紧张从今年二季度其实就“有苗头”了。康明斯此前已经进行内部风险评估,并通过全球协调资源来解决该问题。但该人士表示,从长远来看,还是希望尽快建立本土能力,补足完善产业链条。“目前没有一步到位的方案。”该人士表示。“目前来说,应对断供应该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因为生产线就是那些地方,大家都在抢这个芯片制造厂商的产品。”四维图新芯片业务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国产替代并不现实

“这次断供和芯片自主替代没有必然联系。就算是没有断供,国内企业也在考虑汽车芯片的自主化。”赛迪汽车研究院总经理鹿文亮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同时,随着汽车产业的新四化转型,芯片自主可控更加被认为是我国向汽车强国进阶的关键一环。“自主替代还有些难,车规级芯片难度比消费类难得多,光测试认证就要三五年,成本也要高得多。”鹿文亮分析称。

芯片主要包括设计、封测和晶圆代工环节,而国内在这三个领域均面临短板。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在全球芯片设计领域的占比为12%,而美国和中国台湾分别为69%、16%;在晶圆代工领域,中国大陆在全球占比为10%,中国台湾、韩国和北美分别为66%、10%和9%;封测情况稍好,中国大陆占比高达21%,次于中国台湾的52%。而汽车芯片情况更加糟糕,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车规级MCU(微控制单元)国产化率不足5%。

今年9月,国家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牵头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车规级芯片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重要战略。从上述芯片各环节情况来看,设计端和生产端地位羸弱。“其实,(国内)的中芯国际在制造端也还可以,不过相比于设计,制造的确差距比较大。设计端依赖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涉及到的上游环节比较少,追赶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制造在材料、设备、工艺等各个方面全是短板,补起来不容易。”鹿文亮分析称。

特斯拉是业内周知的自研芯片的车企,而在国内市场,除了半导体业务已经加速市场化运作的比亚迪外,越来越多的车企自研或者通过投资布局芯片产业,包括零跑、小鹏、蔚来,以及上汽、广汽、北汽等。此外,华为今年8月份发布了旗下的 AI处理器 As-cend910,用于MDC智能驾驶平台的自研。人工智能芯片初创企业地平线,近日宣布首款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征程2出货量已超过10万。四维图新近日也和方正电机签约,在汽车电子芯片领域合作。

相比传统的功能芯片,面向汽车新四化的主控芯片是国内车企布局的主要方向。“汽车芯片类型众多,车企国内在个别细分领域有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总体上来说,肯定还是国际巨头领先。”国内某汽车芯片设计企业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细分领域包括新兴的场景,如V2X、RISC-V等,大家的起跑线基本一致。但国内企业在制造环节瓶颈依然很大,“关键还是在芯片制造环节,目前国内还是比较匮乏车规级高性能主控芯片的制造生产线。”上述人士表示。

尽管芯片热带来了不少投资,但是这对行业发展来说并非完全是好事。“一方面投资确实带来了创新,但同时投资让本来人数就不多的集成电路行业变得更加分散,混乱和各自为战。”一位汽车芯片战略研究人员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分析称。

“在半导体领域的创业更难,在汽车半导体领域的创业则是难上加难。”上述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汽车芯片的设计周期更长、风险更大,而且客户导入的时间周期也比消费芯片长很多,但是用量又没有办法和消费芯片比,所以在抢芯片制造产能的时候,汽车芯片不占据优势。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