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造车新势力们,被中国同行甩了多少条街?
9 月 11 日,一份做空报告出现在网络,成为一整起魔幻事件的开头。做空机构 Hindenburg Research 在这份报告中直言不讳地称 Nikola 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骗局”,并称其创始人特雷弗 · 米尔顿多年来一直在说谎,Nikola 通过对公司的技术,包括其氢燃料电池进行虚假宣传,误导了合作伙伴,这些技术从未存在过。 Nikola 创始人米尔顿,因为一份做空报告变成了“美国贾跃亭”|the Verge 这件事,就发生在通用汽车 20 亿美金投资 Nikola 之后的第三天。 虽然 Nikola 随后发表声明称这些说法“有虚假和误导性”,米尔顿还表示做空 Nikola 的人是特斯拉的粉丝,但事情并没有走向他希望的结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司法部相继开始对 Nikola 展开调查。 几天后,米尔顿宣布辞职,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从“下一个马斯克”变成了“下一个贾跃亭”。 Nikola 算是美国造车新势力当中的极端,大起大落的经历听着很刺激。但更多的新势力们,更多被卡在了第一步——资金上面。 Lucid 早在 2017 年就公开了 Air 车型,同时宣布建厂的规划。然而,不管新车型研发或是建厂,都需要大量资金。根据公开的融资记录,Lucid 在 2014 年接受来自乐视和北汽集团的上亿美金融资之后,就再没有资金投入进来,建厂计划随之搁置。 直到 2018 年底,Lucid 从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获得 10 亿美金,才得以继续保持企业发展。不过按照中国新造车的发展速度,Lucid 停滞的一年错过了许多机会。 即便是处在上升期的蔚来,也曾因为“钱”的问题被难住,甚至创始人李斌戏称自己是“2019 年最惨的人”。因为缺乏资金,蔚来在 2019 年不得不采取裁员、降低差旅标准、砍掉部分业务,以保证开源节流。 “一款汽车就差一个门把手没有准备好,其他各个环节都已准备就绪,最后所有其他部门的人都得停下来等待这个门把手。等待的价格是非常高的,一天可能都是千万甚至上亿,那么再多的钱很快也就烧没了。”李斌曾经用一个残酷的例子形容造车所耗费的金钱与资源,这同样适用于每一家造车的初创公司。 美国的新造车势力也“混战”过一番。和中国如出一辙,短短几年内美国成立了多家造车企业,纷纷投入到用电动、智能来革新传统汽车的大潮中去。但论“高光时刻”,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早已树起标杆。从结果上看,中国早已确立起竞争的基本格局,比美国领先了不止一点半点。 中国新造车头部公司大多已经开始筹备旗下第三款车型的发布,前几款已经发售,获得资金回流。如果销售情况良好,很快就能形成正向现金流,进而产生规模效应。但在美国,除了特斯拉之外,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做到量产。 在这样一个相差悬殊的背景下,中国的造车新势力趁着先发优势,开始向海外进军。小鹏汽车近日将 100 辆 G3i(G3 升级版)运往欧洲,中国电动汽车也正式开始征战海外之旅。 在造车过程的一道道门槛当中,中国似乎正与美国一点点拉开,形成安全距离。 见识过特斯拉“量产地狱”的每个人都知道,即便一家已经快速滚动起来的公司都会有如此大的压力,走错一步都可能会倒下。 还未正式开启量产的各家美国新造车势力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它们的游戏难度还处于“新手”模式,而且游戏才刚刚开始。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