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政策 > 正文

美国的造车新势力们,被中国同行甩了多少条街?

发布时间:2020-10-10 18:50:52 所属栏目:政策 来源:互联网
导读:访问: 阿里云推出高校特惠专场:0元体验入门云计算 快速部署创业项目 效仿 Nikola 做法的公司不止一家。目前已经有 Fisker 与 Canoo 两家美国的造车企业宣布要以这种形式上市,它们同样一辆量产车都还没有。 和美国的伙伴们一比,已陆续登陆美股的中国新

访问:

阿里云推出高校特惠专场:0元体验入门云计算 快速部署创业项目

美国的造车新势力们,被中国同行甩了多少条街?

效仿 Nikola 做法的公司不止一家。目前已经有 Fisker 与 Canoo 两家美国的造车企业宣布要以这种形式上市,它们同样一辆量产车都还没有。

和美国的伙伴们一比,已陆续登陆美股的中国新造车“三剑客”,蔚来、理想和小鹏算是突飞猛进,在发布第一款车的头一年里,就实现了销量过万的好成绩。同样是上市公司,差距也真是蛮大的。

但这丝毫不妨碍美国的“新造车”势力们频频抢镜,氢燃料、秒杀特斯拉的高性能、美国最受欢迎的车型…… 玩出众多花样的美国新造车们,有机会和中国的新造车势力平起平坐吗?

美国也有蔚来、小鹏和理想

2014 年,当李斌望着北京的雾霾天,下决心开始造车之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一个美国人也开始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原本打算做高端电动车的 Rivian 意识到这条路似乎很难走通。换句话说,在特斯拉模式成功之后,美国很难走出第二个一模一样的特斯拉。

Rivian 迅速转型,选择了另一个攻坚方向——电动皮卡。

皮卡在美国是最受欢迎的车型,一如 SUV 在中国。所以蔚来和 Rivian 一样,都选择了最适合本土的车型,高举高打。

Rivian 的第一款电动皮卡 R1T|Rivian

李斌曾经说过一句话:不烧个 200 亿根本别想造车。如此高额度的融资,Rivian 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就拿到了 40 亿美金(约合 270 余亿人民币),一步跨过了造车门槛。

融资、建厂,发布新车型,Rivian 要做的事和大多数新造车势力一样,努力将车辆推向市场。有外媒推算,Rivian 现在手握 54 亿美金,是世界上所有电动汽车初创公司在量产之前拥有现金最多的公司。

现在,就差量产这一步了。

同样,另一家新造车公司也蓄势待发。已经花几年时间打磨新车型的 Lucid,近日终于揭开了面纱。

Lucid Air,一亮相就令人惊艳的电动轿车,被人们称作“特斯拉杀手”。换句话说,Lucid 从汽车的各个方面都对标特斯拉最早的车型 Model S,但各个方面又宣称都超越了 Model S。

作为一辆电动车,Lucid 宣传新车型时强调的优势在于电池和“超高效”的电机技术。Lucid 官方表示,价格最高版本的 Air Dream Edition 续航可以达到 810 公里,并且充电系统可以做到 900 伏特,比保时捷之前推出的 800 伏特还要更高。充电 20 分钟,Lucid Air 就能跑 480 公里。

这种像是把技能点数加满的激进技术,不禁让人想到了 2020 年刚开始发售的小鹏 P7。如果没有记错,小鹏汽车 P7 刚发布的时候,700 公里的续航里程着实让人吃了一惊。

随着小鹏 P7 的上市,我们也能看到它在智能上做出的努力。P7 搭载了量产车上非常强大的自动驾驶硬件架构,包括 14 个摄像头、5 个毫米波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雷达,英伟达 Xavier 和博世 iBooster 刹车辅助系统驱动的计算单元。在这方面,Lucid 有异曲同工之处。

Lucid 官方表示,Air 拥有电动汽车上可用的“最全面的传感器套件”。这套智能驾驶系统叫做 DreAMDrive,由 32 个传感器组成,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超声波雷达。在硬件架构上尽可能适应未来对于汽车进一步智能化的需求。

甚至从汽车外观上看,小鹏 P7 和 Lucid Air 甚至还有一点相似。

Lucid Air 量产车 | 官方供图

小鹏 P7 | 官方供图

不管是电动皮卡或高端轿车,至少从使用角度来看,人们对电动汽车这个物种已经逐渐接受。但徘徊在纯电动之外的技术,似乎在获得“主流市场”的认可方面还在努力。

在八月底的理想车主日上,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怒怼”了不看好增程式技术路线的同行。没过几天,大众汽车中国 CEO 冯思翰在大众汽车的 PHEV 技术交流和体验活动上则“炮轰”了增程式技术,称增程式电动汽车是“最糟糕的方案”,让理想汽车再次陷入舆论漩涡。于是李想再次出面,在个人微博上发起向大众的挑战。

行业对非主流技术的认可度较低,Nikola 的创始人特雷弗 · 米尔顿(Trevor Milton)或许更加感同身受。Nikola 正在研发氢燃料电池卡车,同样作为新能源,氢作为现在最易获得的能源之一,反而被锂电池“击败”。

Nikola 重型氢燃料卡车|Nikola

也或许是因为 Nikola 至今没有造出一辆车,其在市场上被人质疑的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在美股上市之后。甚至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也“出言不逊”,称氢燃料电池“难以置信的愚蠢(Staggeringly dumb)”。他认为,使用氢储存能量永远不会像储存电能一样高效。

Nikola 不甘示弱,宣布将氢燃料电池放在皮卡上,对标特斯拉的皮卡 Cybertruck。

Nikola 氢燃料电池皮卡概念图|Nikola

就这样,Rivian,Lucid 和 Nikola,分别带着不同的玩法进入美国新造车主流圈,开启了量产层面的比赛。

中国新造车的“安全距离”

如果把上面三家美国新造车公司比作美国的蔚来、小鹏和理想,在它们之外还有许多具备顶级资源的公司,正在加快前进步伐。

2019 年有数据统计称,在中国注册的电动汽车公司数量接近 500 家,这个数字在 2017 年底还是 60 家。虽然数量上比不过中国,但能叫上名字的美国新造车公司,两只手也数不完。

伴随着数量的增加,不乏浑水摸鱼的公司存在。自打“造车新势力”一词在中国诞生以来,几百家公司经历了好几轮洗牌,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是有硬实力的企业。而在美国,洗牌似乎才刚刚开始。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