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模式 > 正文

重新审视云计算领域的“鼻祖”AWS

发布时间:2020-08-08 09:27:02 所属栏目:模式 来源:it168网站
导读:今天,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大部分江山,已经属于云计算。尤其在疫情到来之后,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推动应用上云进程。但是,你知道吗?云计算最原始应用起源于AWS! 都说,疫情让人学会思考,进一步理解了生命价值这四个字的意义。在疫情防

当时,AWS长达六页的FAQ被批复以后,安迪组织了十几个人,后来从零售团队抽出了50个人,抛开他们原有的工作,什么都不干,只负责AWS创新。团队虽然小,但是“五脏六腑俱全”,被充分放权。团队内部采用的是微服务开发模式,产品和研发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自己有工程师并且有市场推广。整个团队是一个统一体,大家生死相依,这便是亚马逊双披萨团队的创新性。即使最后失败了也没关系,团队会被重新解散,回归到原有团队里。

  3、机制体系:以客户为中心,逆向工作法。

业务创新,除了招对人,建立组织架构,还需要一个有效机制。因为,创新不是“拍脑门子”工程,而是需要持续投入,好的机制可以确保你的创新思维能成功落地。熟悉亚马逊工作氛围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家不讲PPT的公司,你必须提前准备好至少六页的word文档,也就是要准备方案或者建议书。亚马逊认为,演讲技巧再好,也会有漏掉关键内容的时候,不如安安静静的让大家读30分钟,从客户体验角度全方位衡量整个方案的可行性,这是亚马逊非常出名的逆向工作思维方法。

关于亚马逊“六页纸”格式,还有一个延伸版创意。比如,你是亚马逊产品经理,想开发一款产品,当你在正式写代码之前,要先写一篇新闻稿,如果你读完了一点都不兴奋,那说明产品本身并不能击中客户痛点。所以,一个好的产品方案,要想真正落地,必须要掘地三尺,完全想明白才能执行。没有这个过程,不建立一定的机制体系,就孵化不出优秀的产品。

  4、架构搭建:云原生架构、微服务架构、自服务平台、DevOps,可以全部基于AWS搭建。

架构是什么?不管团队规模有多小,即使是十几个人的团队,进行业务开发的时候,也要借助工具和平台。因为,从写第一行代码开始,我们就要把目标放在核心业务上,而不是关心从买服务器、搭存储到整个上层系统应用这些基础的环境搭建问题。亚马逊内部的创新团队全部都在AWS的架构上,这让整个团队不需要干连续的重复性工作。所以,不管选择云原生架构、微服务架构、自服务平台,还是DevOps,其实很多时候不需要从0开始研发,不管多大规模的企业,都没有那么多的精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远

很明显,AWS因为创新而生。回头看公有云市场,谁都不会想到,是一个零售业公司颠覆了这个行业。其实,AWS有今天,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

首先,亚马逊处于零售快速扩张的时代,客户体验变化太快,即使疯狂地招聘工程师,仍然赶不上软件开发和迭代的速度。安迪想到,这应该是一个机会,因为像亚马逊技术实力这么强大的公司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其他公司应该也一样。所以,亚马逊下决心创立云计算服务模式。因为整个软件开发向API模式倾斜,导致应该像蜘蛛网一样,非常细,不可能每个应用每家公司都要开发一遍,去做没有价值的事情。

其次,亚马逊在电商的利润非常薄,需要更强大的基础设施去铺路。一旦遇到黑五这种峰值期间,系统需要去扩展;但过了促销活动,又想把基础设施成本降下来。毫无疑问,云是最好的选择。走到今天,AWS已经有175个以上的核心服务,这样的产品规模,连AWS自己也没想到。

最初,AWS刚刚创立的时候,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只做S3;另一种是做云平台,S3只做云服务。大部分客户都选择了后者,所以才有了AWS今天史上最全的产品版图。AWS的服务真是太多了,即使在中国市场的团队,也分计算、存储、数据库、分析、AI等等。以数据库为例,过去一个数据库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今天不同的场景,要选用不同的数据库。大数据解决方案也一样,无论是批处理、流处理、实时处理,什么产品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在亚马逊内部,所有产品在设计之初就被默认必须跑在云上,还要把服务设计成全托管模式。以AWS Outposts、AWS Local Zone、AWS Wavelength为例,无论是放在用户的机房、电信的基站旁边,还是其他地方,AWS交付的服务始终是一朵云,这朵云和公有云完全连接一套API,最终的目标是让云服务距离客户越来越近。

Outposts是为解决更多场景的低延迟问题,专门做了一个服务,推到客户的数据中心里,而Local Zone能把几百个Outposts凑在一起,用很快速的方式把一个区域的AZ做起来,让云服务距离客户最近,无论你的客户在洛杉矶还是其他什么地方,都能打通数据,并拥有快速交付体验。Wavelength的外形和Outposts看起来很像,但重点是解决边缘计算问题。尤其是5G到来之后,IoT device的大规模数据传输问题一定会遇到瓶颈,AWS和电信运营商合作,把云推到电信的数据中心,并且这个中心在基站旁边,能即时处理数据。

AWS的产品创新还不止于此,业界流行的Nitro架构也源于AWS。Nitro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把一个重的Hypervisor变成一个超轻量化的架构,把原来必须要用服务器、存储、安全密钥管理、网络管理等资源,全部从这台服务器上拿掉,放到一个专有板卡上去,这个板卡就叫Nitro卡,这个改变一下提升了整个EC2的性能。Nitro加快了EC2实例的创新,它会告诉你计算、存储怎么配,怎样才能适合客户未来的一个工作负载。还有Graviton 2,也是一个非常成熟的ARM芯片,生态系统能力也非常强,已经有很多客户在海外使用。无论是Nitro,还是 Graviton等等芯片,都是亚马逊在整个云计算底层不断创新的表现。

AWS在中国的投入也有突破性进展。2016年AWS北京区域正式商用;2017年宁夏区域正式商用;2018年AI Lab在上海成立;到2019年香港区域投入使用。同时,2019年台北和深圳物联网实验室成立。到2020年,在中国投资了再生能源的项目。

杰夫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创新有多种和各种规模,最激进和最具变革的创新是帮助他人释放创造力,以实现其梦想。”相信,这也是我们重新认识AWS的重要意义,除了生意模式之外,AWS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AWS不断创新的速度。答案是,不断赋能给客户,让客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远。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