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脸”到“狗脸”,AI也要去宠物经济分杯羹?
原标题:从“人脸识别”到“狗脸识别”,人工智能也要去宠物经济分杯羹? 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 1996 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中提到对未来的畅想: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信息等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 虽然我们还没达到书中科幻般的数字化程度,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落地,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愈发智能。拿人脸识别技术来说,从最开始的嗤之以鼻,到如今用人脸识别技术去登录账号、办理业务、付款、安检等等,确实便利了许多。 而近日,“南商汤北旷视”的 AI 双雄之一北京旷视科技发布了一条有关“狗脸识别”的专利信息,引起不小的讨论——“这人工智能都智能到狗身上去了”? AI 求变,宠物求寻 根据第三方平台天眼查数据显示,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在 2018 年底就开始申请,并于今年 7 月 17 日正式公布这项专利。 它是基于狗鼻图像与已经训练好的狗鼻纹模型,得到所述狗鼻图像中狗鼻纹特征点与对应的各个狗鼻纹基准特征点的坐标偏差;根据各个狗鼻纹基准特征点的坐标及所述坐标偏差得到所述狗鼻图像中各个狗鼻纹特征点的坐标,即一种狗鼻纹特征点的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人工智能发展这么多年,有往自动驾驶方向的、有往人脸识别方向的、有往语音交互方向的、有往智能机器人方向的,但这还是第一次听闻将人工智能用作宠物身上,确实吸睛。不过对此看法也持不同态度,有觉得这是小题大做,正路还没发展成熟就搞噱头,也有人觉得旷世更懂如今的经济,更懂如何将自己的技术落地变现。 但就需求角度来说,“狗脸识别”技术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 AI 技术而言,这是一个讲究落地实效的时代,AI 早已经不再是前些年的香饽饽,一个又一个倒下的例子,不得不让投资人谨慎对待,如今也不是“XX+AI”就能搅动市场的时候了。 早先 AlphaGo 战胜李世石引爆的 AI 创投热已经从野蛮生长走向了马太效应,就比如去年 AI 创业公司的融资总额是 1131 亿人民币,其中商汤、旷视、依图和云从的“CV 四小龙”就占了五分之一。 这个时期商业化成为 AI 的核心词汇,将现有技术落地,进行商业化的服能开发才能持续向资本彰显自己的价值,整个 AI 行业都在进行着去泡沫化的自我整顿。 而且 AI 投资也有着极高的风险,火山石资本管理合伙人章苏阳曾经这么评价过 AI 芯片的投资风险,他表示“投芯片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不像部分模式创新,这条路没走通可以立马改。”这与资本趋利避险的风格大相径庭。 所以对于 AI 行业来说,如今需要彰显自己能力,积极进行各个领域、各种场景的价值凸显,双持“输血”与“造血”能力,才能走的更加长远,更具竞争力。 而宠物经济正是当下适合掘金的行业之一,根据狗民网发布的《2019 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城镇养宠(犬猫)主人高达 6120 万人,比上年新增 472 万。而同时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9 年宠物人群专题研究报告》显示,从 2013 年至今,我国的宠物主数量持续增长,预计到 2019 年底,中国宠物行业规模将达到 3457 亿元。 宠物经济无论是前景还是如今的份额都足以称得上是蓝海,在其中谋求新发展是可行的,而且“狗脸识别”又是符合当下宠物主们需求的项目。 宠物经济因何而走俏,一言蔽之,就是缓解了如今社会上的孤独感。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有公开调查的数据显示,如今中国的单身人口已经高达 2 亿,其中 8 成左右是年轻人。而在这部分年轻人群中,72.19% 在外地生活,其中 61.47% 的人会感到孤独。 尤其是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下,在外独居的中青年们感到的精神压力就越大,对于这份孤独感需要一些情感的寄托,有人选择泡吧夜场,有人沉迷游戏社交,还有人选择了宠物。 因为养宠物不仅能够给自己一个情感寄托,也能以宠物交流为引展开更多的社交活动,萌宠圈、宠物交流圈等圈子本身也是社交的一环,宠物也天然带有社交币的价值。 甚至有些年轻人受制于出租房要求、自己时间、金钱等方面的限制,无法亲自养一只宠物,但这个需求演变下甚至出现了“云吸猫、云撸狗”的行为,都表达了如今“空巢青年”强烈孤独感下的情感需求。 而这些孤独感与家人般情感的陪伴下,所诞生的就是对于“寻狗、寻猫”的需求。 因为宠物除了正常的生老病死外,走丢也是常有发生的悲剧,拿宠物狗一项来说,有宠物从业者表示,“每年,中国有很多狗狗走丢,其中只有 20% 不到的狗狗被找回,而绝大多数沦为流浪狗,走丢以后甚至会成为饭桌上的食物。” 这也导致了寻狗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硬核需求,但苦于无迹可寻、无系统化的寻狗业务,使得寻狗大多以区域化社交网的形式一直存在。 只不过这种大海捞针式的寻狗途径,只有不到 2 成的找回效率,即使是有好心者找到狗,也鲜有有信息回溯途径找到狗的主人,使得“狗脸识别”在一定场景下会有用武之地,并不只是虚张声势的无用功。 识别有“需”而无实,发展重B不重C 但这并不是说“狗脸识别”多么有落地实效,用 AI 寻狗的需求虽在,但实用性并不高。 首先,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信息积累的,有着庞大的数据库支撑,背后是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征信制度的发展,而虽然能从狗类大数据上升到技术层次,但要想让每个宠物都要“实名制”入网,确实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