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华为与英特尔躲不过的主线战争
时间回到5月16日,一纸实体清单的出现,让多年称兄道弟的华为和英特尔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两者从盟友变敌对,又变回合作伙伴,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竞合关系。 对于华为而言,这或许是一个多年布局的决定,或许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的应急之举,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对于英特尔而言,华为可能是其最不意面对的竞争对手。 外因内驱下,这一切发生地突然而又顺理成章。 华为计算战略直击英特尔?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对华为来讲,最为紧迫的大概就是芯片了。 虽然在手机端,华为的麒麟芯片已经展露了头角,但在服务器芯片和AI芯片领域,华为离行业巨头的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情急之下,华为或许是为了稳住阵脚,或许是为了反抗,很快就宣布了自己的备胎芯片。“这天我们是没有准备好,但是我们也在时刻准备着。”一位华为海思产品人员如此表示。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华为的芯片,我们一定是先满足内部需求,然后再出来给大家用的。这次一开始我们之所以会这么被动,是因为大家发现原来自己这么多年用的计算框架主要都来自美国,包括开源框架,软硬件等,今天被这个事情打开之后,我们内部反而觉得对于产业是一个很好的转型期。” 然而产业的转型并非朝夕之功,同时,华为要改变的这个产业正好是英特尔的主场。 数据显示,英特尔作为传统CPU龙头,占据着服务器芯片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华为还是英特尔全球最大的客户之一。 另外,在计算领域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产品本身一旦做到了占比50%以上,那你本身就是生态。 所以从英特尔手中抢服务器芯片市场,对于当下的华为来说多少有些虎口拔牙的意味。 可能是华为向来擅长未雨绸缪,也可能只是自身布局的一环。 其实,早在2019年1月,华为就发布了业界最高性能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处理器鲲鹏920(Kunpeng 920)以及基于鲲鹏920的TaiShan服务器、华为云服务。加上2018年相继推出的麒麟980芯片和昇腾910芯片,如此一来,华为的芯片产品已经全面涵盖云端(服务器端)和终端(消费端)。 不过,当时鲲鹏920的发布并未引起很高的关注度,只是被单纯的看做是华为在服务器领域的初步探索。 如今,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给了华为大张旗鼓,全面推进服务器领域芯片的一个机会。从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华为与英特尔的正面冲突。 很多人不会想到,早在十几年前,除了通信设备外,华为也开始与英特尔探讨服务器业务的合作。 在华为官方网站中发布的《英特尔眼中的华为》一文中曾写道:当时在英特尔服务器事业部的方粤生回忆称,“其实华为看得很远,当时已经看到若干年后,通用计算领域的许多产品和技术,将和传统网络和通信技术融合,于是开始做产品、技术和人才上的积累。” 在之后的10多年间,华为服务器业务经历了起起伏伏,直到企业业务BG成立之后,服务器才得以转正。 在扶正服务器业务的过程中,英特尔和华为的合作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合作深度甚至提升到了企业的战略层面。与其他很多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同,华为与英特尔的合作除了市场战略层,还深入到产品研发层。 毋庸置疑,几年之前,英特尔在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已成为引领者,通过双方合作和创新,华为也在高端服务器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 从一开始的接触到在服务器、存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整个IT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两家公司还曾信誓旦旦表示,未来将共同致力于解决方案的构建和渠道的拓展,共同开展市场拓展和品牌营销活动,更紧密地走向美好未来。 可未来远不及计划美好。在利益的驱使下,华为和英特尔这对“红蓝CP”关系出现了裂纹。 在2019华为全连接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对外发布了华为的计算战略,这一战略有四大抓手,即要实现架构替代、芯片替代、整机替代和生态替代。 外界有评论称,对于英特尔而言,这四大抓手招招都是直取要害。 首先是架构创新,华为的业务已经分布在网络、终端、云服务上,需要一个新的架构为之提供覆盖端边云全场景的智能化,达芬奇架构由此诞生。 但在此之前,华为与英特尔合作亲密无间,广泛采用x86平台,如今伴随着鲲鹏的出现与崛起,双方的合作变得微妙,x86平台甚至可能被加速替代。 其次华为发布了面向不同场景的计算处理器系列,具体到计算领域,竞争的焦点则集中在鲲鹏和至强/昇腾和Nervana NNP。 与此同时,英特尔作为传统CPU龙头,几乎不对外开放能力。相反地,华为在推出自研鲲鹏芯片的服务器主板时就开放了一定能力,此举未来势必会对英特尔造成一定影响。 最后在生态方面,这也是华为当下的一大短板,说是“成也生态,败也生态”也丝毫不为过。 对于英特尔和x86而言,其核心价值和竞争力就是生态,英特尔用了20年的时间,将主流计算生态从小型机牵引到了X86上,而华为现在又想用同样的办法来复制。今年的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宣布新一轮的沃土计划,承诺投资15亿美元,汇聚500万开发者。 不过,在服务器芯片领域,英特尔所向匹敌。此前高通、三星和NVDIA等都曾向英特尔发起挑战,但都一直没有伤及英特尔皮毛。 据报道,在谈到与计算机产业巨头英特尔的关系时,华为智能计算业务部总裁马海旭表示:“我们与英特尔是竞合关系,类似苹果与三星,手机业务上是竞争关系,但苹果也在使用三星的屏幕。现在英特尔还在给华为提供X86的处理器,如果不受到美国的影响,华为也会继续使用。” 这也说明,华为并没有停止与英特尔合作。 马海旭进一步谈到,“华为未来会继续发展X86、鲲鹏、昇腾三个计算平台,与英特尔互相借鉴各自的优势。” 同时华为董事徐文伟强调,“华为不是要与英特尔竞争,更不会替代。华为会与英特尔公司继续保持良好合作。” 在他看来,华为布局芯片主要是看到了由于数据多元化带来的计算多元时代。如果说英特尔是全能冠军的话,这个时代也在出现单项冠军。 5G的关键之战 在华为在服务器芯片领域向英特尔宣战的同时,另一侧,英特尔也对华为垄断的网络基础设施领域觊觎已久。 英特尔在5G时代的野心已经无需赘述,尤其是在“被迫”放弃基带芯片之后,5GIT基础设施和边缘计算仿佛成了英特尔的救命稻草。 一方面,英特尔联合全球多家运营商推广基于x86架构的通用平台的硬件,支持多家设备的互操作。另一方面,英特尔大力建设基于自家CPU的电信开放IT基础设施的边缘计算定制服务器,以此来降低运营商的改造成本。 不可否认,在运营商来看,在建设5G网络时能够省钱绝对是一大利好,但对于华为、中兴、爱立信等老牌设备商来讲,英特尔却成了不折不扣的搅局者。 要知道,设备商行业进入寒冬多年,各家都指望通过5G实现新一波的盈利。英特尔的突然介入,是要击破他们的美梦,成为5G新的获利者。 其实,英特尔在通信领域的野心早就显露出来了。 2000年4月24日,英特尔与华为签订了一份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主要涉及开发、合作和技术资源共享三大关键领域,旨在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促进中国开发基于英特尔(IX)架构的通信解决方案。 在3G时代,英特尔也曾在美国的助推下在通信领域跃跃欲试,还推出了WiMAX技术,当时英特尔为了抢占行动运算市场,又不想跟那些传统电信公司一同共享资源,所以选择WiMAX作为整个英特尔的无线技术发展方针。 可英特尔的这次进攻并没有成功,相反2010年,拥有WiMAX标准最大话语权的英特尔宣布解散了WiMAX部门。 而押宝WiMAX的美国,不仅在3G时代被坑掉了大笔钱,而且严重影响了在3G时代的话语权,将一批盟友坑的血惨。业内认为,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在5G建设上的落后。 可见,技术方向的站队某种程度是决定了未来,在通信领域尤为如此。 近两年,伴随着5G的步步推进,兴起了一大批热门技术,而边缘计算无疑是最热的之一。 正是如此,边缘计算成了各大厂商必争的要塞之地。同样,华为与英特尔新一轮较量也聚焦在了边缘计算上。 在2019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期间,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及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发布基于最新一代Intel CPU平台的OTII边缘定制服务器。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