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没有终局
这些大制片厂掌握了作品的拍摄、宣传营销以及二级授权等创意和经济大权,而漫威获得了授权费用。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媒体集中化过程中,像漫威这类作为创意工厂角色的独立提供商,承担了大公司内容制作上的风险,证明了文化资产的市场活性,从而激发了电影厂商的投资,成为了电影资本的试金石。 2000年,漫威通过授权赚取了1900万美元的收入,到 2003年,得益于《X战警》、《蜘蛛侠》、《X战警2》等电影,授权费用增长了10倍,2004年,漫威总收入(包括出版)的83%均来自这种对外授权。至2008年,漫威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第四大授权商,授权产品销售额高达5.78亿美元。 没错,这一“角色贩卖商”的定位的确成就了漫威,作为一个曾经处于破产境地的漫画书出版商,漫威通过角色授权获得了广阔的市场声誉以及跨媒体的识别度。尽管艾维·阿拉德在各大厂商发行的漫威电影中担任了执行制片咨询官的角色,但咨询,不意味着控制,没有话语权的授权商身份让漫威开始寻求挣脱。 那一年的金刚狼造型,费奇对细节的热情度和极客般的关注力引起了阿拉德的注意。他聘请了费奇,并将其派到授权漫威角色的工作室,也就是当时的电影部门。监督公司的知识产权,提供有用的说明,并担任漫威大使。费奇对山姆·雷米(Sam Raimi)等导演充满了兴趣,偶尔也会看到《超胆侠》、李安(Ang Lee)的绿巨人和《惩罚者》等电影中的时代缺点和 “挫败感”,他提出了很多想法,但是一开始,费奇的建议往往被忽略了,很多电影都成了臭名昭著的“失败者”。 当阿拉德打算为漫威制作独立的财务计划时,此时的好莱坞已经背弃了超级英雄的流派。即使漫威上个世纪最受欢迎的人物蜘蛛侠(Spider-Man)在2007年的三部曲结束时也让人感到失望。“有些人正在为这种类型做最后的仪式”。 漫威电影公司曾经把赌注都押在了第一卷上,他们把自己最大的角色版权拿去抵押、不知疲惫地向买家推销他们的角色创意,但当赌桌上的筹码越来越少,赢面也越来越小,你能看见结局。 最终,凯文·费奇和阿拉德决定聘请三位知名导演为漫威影业制作电影:《钢铁侠》的乔恩·费儒(Jon Favreau)、《绿巨人》的路易斯·莱特里尔(Louis Leterrier)和《蚁人》的埃德加·怀特(Edgar Wright)。 独立制片、独立融资,意味着摆脱大制片厂的束缚,却也意味着初创,和未知。每个人都很焦虑,但费奇执意推动工作室的独立,对他们所钟爱的漫画角色采取主动的创造性控制。 这是一种冒险,也是一场赌博。起初,在制作每一部电影的时候费奇都会问:“这部电影会把一切搞得一团糟吗?” 02 2008年,赌博得到了回报。 《钢铁侠》(Iron Man)在2008年首映时获得了暴风好评,扭转了乾坤。1.4亿美元的成本,斩获5亿8千万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绩,让漫威影业得到了金融缓冲和巨大的行业影响力。据估计,在《钢铁侠》将近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中,作为发行人的派拉蒙仅获取了5000万美元的收入。 当时的《钢铁侠》在选角过程中,没钱聘用超级巨星,于是把角色给了在现实事业生活中,和主人公托尼·斯塔克(Tony Stark)一样面临困境的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漫威也给出了至今最让人回味的解释:钢铁侠就是巨星,把真正的主角光环,还给超级英雄。 于是这一战,成就了托尼·斯塔克,也成就了小罗伯特·唐尼。《钢铁侠》拯救了漫威影业,甚至改变了超级英雄在影史的地位。 但随着漫威影业的队伍不断壮大,担任首席执行官的阿瑞德决定离开。阿瑞德说:“我身上最薄弱的一点,就是我只喜欢唱独角戏。”这一年,年仅33岁的凯文·费奇,一个人掌管了自梦工厂以来第一个重要的独立工作室。 但是漫威作为独立制片工作室的运作没有持续多久。几乎在同一时间线上,迪士尼也迎来了公司成功转型的关键人物——“买手”鲍伯·艾格(Bob Iger)。 他在上任后就斥资 74 亿美元完成了对皮克斯的收购。一方面是对资金的强烈渴求,另一方面是对开拓内容市场的热忱,继而想要寻找一种“概念”电影的制作方式——可以让观众群体超越家庭、儿童和以女孩为中心的“公主线”。漫威旗下拥有大量的年轻男性观众,完全符合迪士尼的要求,二者一拍即合。2009年,迪士尼以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漫威影业。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