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正文

站在十字路口的城商行

发布时间:2019-11-05 17:42:06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薛洪言
导读:1995年7月,深圳城市合作银行开业,城商行登上银行业大舞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作为地方经济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城商行享受过高光时刻,也在区域经济小天地中慢慢与行业脱节,被时代大潮打个措手不及。 二十年前,城商行为化解地

1995年7月,深圳城市合作银行开业,城商行登上银行业大舞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作为地方经济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城商行享受过高光时刻,也在区域经济小天地中慢慢与行业脱节,被时代大潮打个措手不及。

二十年前,城商行为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而生,不辱使命、从弱到强;二十年后的今天,城商行再次站上十字路口。

由弱到强、从盛转衰

“一直在改革,从未停止过”,有从业者对城商行发出如此感慨。

改革的起点,要从城市信用社讲起。

1979年,国内首家城市信用社于河南驻马店成立,7年后,国家将城信社定性为“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明确要求不得办成银行。

不是银行,类似银行,各地对城信社表现出极高的热情。1993年底,城信社数量接近5000家,平均每个县设有3家;总资产1878亿元,约占GDP的5%。

同所有大跃进式扩张的金融机构一样,城信社很快成了区域金融风险的源泉,集中整顿紧随而至。1995年,监管开始推动将城信社组建为城市合作银行(后更名城市商业银行),并明确“不再批准设立新的城市信用社”。

褪去合作组织的躯壳,城信社被抛入故纸堆;披上商业银行的外衣,城商行登上历史舞台。

因收拾烂摊子而生,城商行“继承”了城信社的不良资产,先天羸弱,相比国有大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一直处于尴尬境地——资本少、规模小;资产差、不良高。2002年末,城商行账面不良率超过30%(五级分类口径可能超过50%),之后的几年里,累计处置近千亿不良资产,才将不良率降至3%以下。

受地方支持、与地方捆绑,也成为城商行的鲜明特点。以北京银行为例,2004年末,单一地方大客户授信占比接近九成。这是个案,却极具代表性。自成立之初,城商行一直限定在“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上,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城商行是地方大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存贷款规模不难与四大行(限地方分支机构)比肩。

不过,做了区域龙头,城商行的发展也就遇到了瓶颈——客户集中度高、抗风险能力差,且增长没了空间。若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突破区域限制是唯一途径。

2005年,银监会探索对实力较强的城商行放开区域限制。次年4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开业,成为城商行首家异地分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紧随其后,区域限制的枷锁被打破了。

新的空间被打开,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大量项目上马,信贷资源告急。监管放松异地扩张限制,城商行抓住机遇,短短两年时间,总资产接近翻番。

两年后,天量流动性副作用显现,CPI一度超过6%,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为稳健,银行的大跃进式扩张,变得不合时宜。2011年两会期间,高层领导剑指城商行跨区域扩张,“我批评了他们(北京银行),我一打个盹,你们就跑了。北京还不够你们干的,你们跑了,北京谁来管?”

之后,城商行的扩张慢了下来;再之后,实体经济放缓、不良资产爆发,银行业告别“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

全面向好成为过去,区域分化时代来临。全国性银行尚有腾挪空间,城商行与一城一地深度捆绑,不得不靠天吃饭——地方经济平稳,城商行可免受波动影响;地方支柱产业垮了,城商行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2015年,有39家城商行利润负增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商行利润增速仍能领先行业。

站在十字路口的城商行

与区域捆绑,变成一种桎梏。为摆脱桎梏,城商行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大潮中,看到了曙光。

追逐互联网大潮:失败的尝试

对互联网跨越时空的变革意义,城商行是银行业内最早的觉醒者。2013年下半年起,城商行率先扛起互联网转型的大旗,近一半的城商行上线直销银行,将宝宝理财、智能存款、消费贷款等定制化产品搬到网上。

赶上了风口,结果却不理想。以北京银行为例,2013年推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至2017年末,累计拓展行外客户27万户,直销银行客户数仅占个人客户数的2%,储蓄余额仅占零售储蓄余额的1%。

互联网不受时空的限制,与规模效应相伴相生,本就是强者的游戏——一款APP做不到业内前五,就享受不到互联网自我加速的红利,只能靠补贴和优惠打持久战,而只有巨头才有持续补贴的实力。在互联网金融这个赛道上,既有BAT、苏宁金融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又有六大行、银联、全国股份制银行这样的金主,城商行凑上去,没有胜算。

城商行是典型的中小银行,平均总资产不到2400亿元,超过5000亿的只有13家(2017年数据);年平均利润不足20亿,抵不过比大行一年的科技投入。此外,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考较的是个人业务,城商行的个人业务却先天不足——个人贷款占比不足两成,且以房贷为主;个人存款占比不足三成,且主要由代发薪、代发养老金等地方倾斜性业务转化而来。

无论是资金实力、业务禀赋还是人才储备、科技实力,城商行都缺乏胜算,对互联网转型应有正确的认识——APP是提高用户体验的工具,但不能把银行的未来寄托在互联网上;科技是提高业务效率的手段,但不可把金融科技本身当成目的。

一句话,将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看作工具,是务实;若看作风口,则属激进。

不少城商行却把互联网浪潮看作弯道超车的机遇,自然是越努力、越受挫。就如高三冲刺班里那些因努力过头而夜夜失眠的同学一样,勤奋地让人心疼,结局却是注定的——名次越来越低。

到后来,城商行们基本放弃了直销银行,踏踏实实做起手机银行。

直销银行和手机银行都是APP,都属互联网玩法,有什么区别呢?

心态不同。

直销银行被视作转型先锋军,只提供有吸引力的定制化业务,在产品创新、利率定价上积极向互联网金融靠拢,反映的是银行追逐风口、弯道超车的心,意在突破区域限制,直销银行本身即是目的;

手机银行则是网上银行的移动端延伸,面向全量用户提供全量业务,意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是顺应用户要求、进行渠道升级的常规做法,手机银行只是业务渠道,留住用户才是目的。

手机银行和直销银行的结局是相似的:不温不火。不过,直销银行的不温不火被视作一种失败,手机银行则能不温不火地心安理得。

期待不同。

后院失火

还有更糟的事,在城商行焦虑互联网转型的时候,后院失火了。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