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亿市场难容“戏曲电影”
而“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等更是将戏曲电影推到了特殊位置。 不过,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有制片厂制度的逐渐落幕,以及电影整体发展的衰退,戏曲电影开始步入衰落期。即便是九十年代中后期,电影产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重新焕发出生机,戏曲电影似乎并没有完全融入其中,而是以一种稍显滞后的状态,努力赶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找到核心观众是关键,“戏曲+农村 ”模式或能成突破 为何如此? 有人会说,是时代变了,现在的年轻观众不爱看戏,也不爱听戏了,那似乎都是老一辈爱干的事儿。 诚然,伴随着电视、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90、00后一代,所接触的新鲜事物更多,娱乐方式更多元,而不像中老年观众,他们当时的成长环境,单一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使得戏曲成了他们的心头好,自然也会偏爱戏曲电影。 而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他们成长的年代,恰巧伴随着电影市场化改革,以好莱坞影片为代表的国外视效大片进入市场,成了他们的银幕记忆和偏爱类型。 但是,不管是何种形式,经典魅力永存。拍sir身边就有几个朋友是戏迷,经常会相约去长安大戏院、天桥剧场等场馆听戏。而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杨门女将》《女驸马》这样的戏曲故事大多脍炙人口,即便是年轻观众,也多有所耳闻,并且能从中找到情感共鸣点。毕竟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总有情感是共通的。 而戏曲电影之所以如今尚处于式微之境,究其原因,在于其还没有做出对应时代发展的改革。 一方面,从制作端来说,做戏曲电影的人也在减少。拍摄此类电影不仅需要导演、编剧等电影从业者,对戏剧行业有所了解,而且也能甘于奉献,不去计较太多得失。毕竟在当下的时代,可能会面临投资亏损等现实的利益问题,因而选择拍摄戏曲电影,也是一件迎难而上的事情。 另一方面,从放映端来说,戏曲电影也面临找不到观众的困境。如前文所说,戏曲电影的受众可能更多的集中在中老年观众,而这部分观众并不是当下的主流受众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能还没等到这些观众找到自己想看的电影,电影就已经被破下线了。 与此同时,要想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戏曲电影也必定要在表现形式上做更多的变革。不过,如何将戏曲电影更好地与当下的市场相结合依然是一个难题。若还遵循老一套的程式化创作,戏曲电影必将失去这部分年轻受众。 事实上,当下一些戏曲电影也正在积极寻找突破之法。一部分戏曲电影,尤其是细分种类的如粤剧、豫剧、昆曲等,通过区域发行,可以积累一部分受众。 而在上个月北京国际电影节戏曲电影论坛上,也有参会者倡议打造“戏曲+农村电影”的新模式,使戏曲电影更好地传播。毕竟在农村,聚集了大部分爱听戏的中老年受众。若能够推广,也不失为可取之道。 当然,这条路还很漫长,需要产业链不同端的所有人共同努力。尤其是在电影市场迈向700亿的更高目标之时,属于中国电影诞生之始、承载着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电影也该有其立足之地。 【来源:一起拍电影 作者:嘉栖】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