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老片修复时,我们在聊什么
6月18日晚上,上海下起了大雨,但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内举行的一场特殊放映还是座无虚席,并且有半数以上的观众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批观众此行的目的,是一部和他们同龄的影片——由爱奇艺投资、主导修复的,新中国上映的第一部电影《三毛流浪记》(4K修复版)。 放映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一位老人很激动地告诉告诉毒眸:“这个片子是我小时候看的,那个时候还没电影院,我是到我爸他们厂里看的,电影放完还要演戏。我现在看这个真的是记忆犹新,所以就算下大雨我也要过来。我们小时候啊,谁家里要是有一套三毛的小人书,那可了不得哦……” 活动现场坐满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修复版老片第一次引发热烈的反响了。一个月前在戛纳,由电影资料馆主导修复的4K版《盗马贼》、新派系和爱奇艺联合修复的《护士日记》同样饱受好评。而更早之前,修复版的《东邪西毒》《大话西游》都还曾登陆过内地院线,并取得过不错的票房成绩。 但并非所有老片都能像这些电影一样在影院“重生”。从电影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于技术缺陷、意识不足以及战乱等原因,全球有大量的老片,都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进而无法被后人看到。而对于有机会被修复的影片来说,又常因成本、技术、素材等限制,也很难再以原来的面貌走上大银幕。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对老片保护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国家开始出资补贴电影资料馆等机构进行老片的保存和修复工作,以爱奇艺、优酷为代表的视频平台和民间资本,也开始在素材收集和修复技术的升级上倾注心力,例如爱奇艺就推出了 ZoomAI视频增强技术用于提高老片修复效率、抢救更多经典老片。而从行业角度来看,海外销售渠道的打通,进而保证老片修复不再是用情怀所支撑的生意。 未来,老片修复的道路或许会越来越宽。 和时间赛跑的工作 “这是一份和时间赛跑的工作。”聊起老片修复,一位电影行业从业者告诉毒眸。 根据全世界范围内各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自19世纪电影这门艺术形式诞生以来,全球生产的所有电影拷贝只有10%留存了下来,其中1914年之前生产的电影里,有75%以上已无任何拷贝留存;在美国,诞生于1929年前的默片仅有14%留存了下来,1950年之前的有声片“消失率”也达到了50%;中国诞生于民国期间的3000部电影,也仅有十分之一还有留有拷贝。 这主要是因为制作胶片的材料一般分为硝酸片基和醋酸片基两种,对于储存环境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在高温环境下很容易燃烧或者变质。可就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全球范围内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区域战争与动乱,以至于绝大多数老电影的拷贝都只能在阴暗潮湿的仓库中发霉,或者毁于战火。例如一代传奇女星阮玲玉所参演的 29 部影片,目前仅有9部还留有拷贝。 为了能够避免和这些老片永别,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接触到经典,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欧美国家的一些机构、公司就开始做起了老片的保存于修复工作。例如美国的CC标准收藏公司、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电影修复工作室,都为很多老片的修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6年,中国政府也开始实施“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计划每年投入3500万元,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全权支配,来推进中国4万部老电影胶片的数字化修复、存档工作。而从2017年起,资料馆又正式启动影片的4K修复工作,并已经完成了《黄土地》《盗马贼》等影片的4K修复。 电影资料馆人工修复《渴望》对比图 然而尽管国家对老片的保存与修复表达了高度的重视,但想要真正实现数万部影片的修复工作,每年3500万的投入还是有些“杯水车薪”——据毒眸了解,目前国际上修复一部影片的成本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部分修复质量较高的影片成本更是达到千万,各种设备的前期投入也不是一笔小数。但是现阶段我国用于每部老片修复的成本,平均只有20万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片的大规模修复。 老片修复成本高,一方面是因为其修复工序复杂、人工和时间成本极高。 “底片素材要先经过清洗、除尘、除霉等物理修复,再用胶片扫描设备逐帧扫描,最后进行数字修复。《三毛流浪记》这部影片,有大量划痕、抖动需要做基本修复,有些曝光过度的地方还得用软件调色,基本上每个人每天只能修复300帧。”爱奇艺制片人、此次修复的负责人左沁姝告诉毒眸。 低质视频面临的问题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