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将成国剧新DNA?
据毒眸在电视节走访,还有部分创作者们对现实主义的创作边界感到疑惑。关于这一点,本次电视节的嘉宾之一,著名编剧、主旋律代表作家赵冬苓在论坛上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回复:“尺度怎么把握,这个需要自己去探索。但是我一直觉得你得敢去碰,永远在舒适圈写作,创作视野和空间会越来越狭窄。” 她在现场还分享了一个自己在创作中的案例:《南京爱情》里她做了一个突破性创新,把男主角黑化了,因为这一点,剧集后续产生了一些波折。但赵冬苓认为,只要剧集的终极目的是好的,迟早会回到荧屏之上。 无独有偶,2016年刑侦剧《谜砂》也有类似的设定,剧中的某位反派是一位副局长,这种看似“不安全”的设定最终得到了公安部和广电总局的支持。慈文传媒创始人、首席内容官马中骏就曾解释过,因为《谜砂》和当下打击腐败犯罪的社会现实是有关系的,因此它给创作带来新的力量和可能。 《谜砂》 “现实题材并不等于现实主义。我们写现实题材的时候会遇到各种雷区,很多的创作者会回避。我觉得这个不可指责,因为大家首先要生存。但是作为一个有野心的作家,不能一味的回避,还要去触碰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东西。我们一直说现实主义创作有高原没有有高峰,它的表达还有很长的路,很大的进步空间。”赵冬苓对毒眸说。 在电视剧现实题材论坛结束的第二天,侯鸿亮也在一个小型采访中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坚持明亮的方向,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审查也会努力帮创作者通过。 相比这些,内容创作者们目前要思考的第一步应该还是如何沉下心来打磨。 前段时间播出的《破冰行动》,编剧陈育新就花了3年时间,四下广东进行采访调研,这个速度是前几年热钱涌动时难以想象的。如今,行业恢复理性,生产速度也逐渐从疯狂恢复正常。多位电视人都告诉毒眸,国产剧并不是没有生产优质现实题材的能力,只是从过去几年资本倾轧带来的速生惯性脱离,还需要观众们的耐心。 “不要急功近利,我觉得以前电视剧最好的那些年,有很多小中型的公司慢慢做,一年做个好片子肯定能卖,现在都是急功近利,很多东西很难描述和掌控。”曾获白玉兰提名的编剧何晴就告诉毒眸,她的代表作《小别离》就是磨出来的:在前五集时就改了八稿,剪辑的时候改了十稿,“我们看都看疲沓了。” 《小别离》 从去年开始,影视行业风波不断,但就像一位行业人士过去分享的那样,行业变动已成定局,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创作者,思考更多的应该是如何与时代共振。 “我们整天说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不努力怎么能写出好东西来?”赵冬苓对毒眸说的这句话,或许能成为这个电视节上最耀眼的注脚。 【来源:毒眸 作者:何润萱】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