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收现金VS拒收现金:“无现金社会”距离我们有多远?
当下,“一部手机走天下”省去了钱包、零钱等很多麻烦,随身携带现金的人越来越少。消费者偏好便捷的支付体验,而商家则根据日常运营需求、安全、成本、消费者选择等因素,综合判断应该提供哪些支付方式。商家“用脚投票”的市场行为所导致的结果(现金使用者无法进行消费、支付)似乎与“无现金社会”的建设成果(高效、便捷的支付体验)相矛盾。 而从监管的角度来看,监管并非是要阻碍或者制止“无现金社会”的发展,而是制止这种炒作和与之伴随的商家“拒收现金”行为。 拒收现金与“无现金社会”绝不等同。要知道,现金是法律规定的流通货币,拒收现金无疑是涉嫌违法,以建设“无现金社会”为由的商家炒作,更是忽视了小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使其无法正常消费支付。 所以,“无现金社会”的建设不仅要有市场主体和消费者,更要有监管的参与共建,如此才能平衡各方利益,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的优势。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们也要对“无现金社会”有更清晰的认知。 第一,“无现金社会”并非绝对的无现金。消费者有选择支付工具的权利,商家有提供多种支付方式的义务。商家所面对的消费者是多样化的,单一的支付方式既失公平,也损效率。所以,要各方努力,积极推进银行卡、二维码支付、NFC、票据等多样支付工具的应用,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第二,“无现金社会”需要监管正确引导,机构适度推广,商家换位思考。支付是金融的基础设施,是消费的必经步骤,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或服务。市场各类主体,尤其是履行支付责任的机构和商家,更需要换位思考,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实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支付需求,这不仅仅是商家的责任,也是在当下“注重消费体验”中提升竞争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可以试想,如果商家连基本的支付需求都无法满足,消费者又有什么理由再次选择它呢? 第三,“无现金社会”需要提升效率,但更要公平。支付是涉及每一个人的,无现金交易的优势值得肯定。但我国地广人多,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消费者支付需求多种多样,现金支付习惯和偏好仍然广泛存在。无现金交易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现金使用偏好者的利益为前提,我们要打造的是高效、便利的支付环境,而非为了无现金而推行“无现金社会”。 第四,关注消极影响。无现金交易范围广、规模大,任何一点小的负面效应放在如此大的规模中都会被放大。由无现金交易产生的“数据寡头和垄断机构、数字鸿沟导致的适用群体受限、信息与财产安全”等问题已经在逐渐的影响着整个社会。关注并解决消极效应,比快速推广更有意义。 最后,社会需要增加财富观教育、消费教育,减少过度消费。现金到移动支付的转变使很多人失去了对于“钱”的概念,人对财富的概念仅仅是账户中模糊的数字,没有了实物,“钱”的概念自然弱化,这也侧面导致了年轻人的过度消费。及时的对这种消费观念进行纠偏,绝非某一主体或机构的义务,而是需要全部市场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 【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 作者:黄大智】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