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正文

只收现金VS拒收现金:“无现金社会”距离我们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9-11-05 00:53:15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黄大智
导读:相信不少人有过没带现金的窘境,景区买门票只收现金、高速收费只收现金 除了面对只收现金的窘境,很多消费者也遇到过商家只支持扫码,不收现金的现象。而为了整治个别商家的拒收现金行为,打造无现金社会的做法,央行专门下发了整治拒收现金行为的指导文件

相信不少人有过没带现金的窘境,景区买门票只收现金、高速收费只收现金……

除了面对只收现金的窘境,很多消费者也遇到过商家“只支持扫码,不收现金”的现象。而为了整治个别商家的“拒收现金行为,打造无现金社会”的做法,央行专门下发了“整治拒收现金行为”的指导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8〕第10号)。

就此,“无现金社会”的提法也沉寂了许多。那么,“无现金社会”到底靠不靠谱?我们需要建设的是一个怎样的“无现金社会”?

放眼世界看“无现金社会”

所谓无现金社会,就是使刷卡支付、移动支付等“无现金”支付方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的社会,即电子支付取代现金支付。

无现金支付有着诸多优点,瑞典、芬兰、新加坡、印度等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大力推行“无现金社会”的建设,并将其视为节省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

第一是节约社会资源,降低社会成本及减少环境损害。现金印制和流通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资源,运输和交易也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成本。而无现金支付依靠电子设备、银行卡等介质进行数字信息的传输,支付作为一种功能嵌入到这些设备或介质中,有效的节省了社会资源。

第二是减少了细菌的传染。现金在流通中要经过无数的环境和无数的人群,纸币上会附带很多细菌,容易进行传播。

第三是更加安全,减少了被偷的风险。纸币、硬币等货币在携带时很容易遗落或被偷,相比之下,无现金支付依靠密码或生物特征等方式进行验证,更加安全。

除了上述优势之外,无现金支付还具有降低道德风险、减少假币、强化反洗钱等其他作用,各国也都在实践中积极推行“无现金社会”的建设。

中国对“无现金社会”的实践走在了前面。数据显示,中国的电子钱包支付使用占比为62%,远超全球18%的平均水平,非现金支付金额从2008年的600万亿左右暴涨至2018年的近3800万亿,增长超过6倍。但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无现金社会”的建设跨越了“卡基支付”(信用卡为主的支付方式)阶段,新兴的移动支付方式更是引领全球。

北欧地区是“无现金社会”建设的先行者,瑞典、丹麦、芬兰是全球对现金依赖最低的国家。瑞典的无现金交易比例超过95%,有望在全球第一个实现真正的无现金社会。

新加坡政府曾在2001年明确提出发展电子货币的最高目标,即建立“无现金社会”。目前已实现电子货币专营制度。其广泛使用的电子货币主要是卡基类电子货币产品。

印度政府则是在推行“废钞令”后,逐步推出了国家支付钱包和国家支付二维码,旨在以简便、可靠的方式帮助人们实现账户间的资金转移。

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则是纷纷推出了建设“无现金社会”的政策指导。

美国、日本对于“无现金社会”的态度有所不同,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无现金交易模式更是发展极其缓慢。安全、文化观念等因素使其在“无现金社会”发展的推进上比较保守。

“无现金社会”的负外部效应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建设“无现金社会”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既然如此,又为何出现本文开头所说的中国人民银行“整治拒收现金行为”呢?

这当然不是监管看不到优势,而是就像硬币的两面性一样,无现金社会适度发展是利国利民,过度发展就有可能产生负效应了。具体来说:

第一,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简单说就是作为消费者,应该可以在现金、银行卡、手机或其他设备等方式中随意选择哪种方式进行支付,商家不能也不应该强制用户仅用银行卡或手机进行支付,这虽然减少了成本,但对消费者来说,却是商家替用户进行了支付方式的筛选。

第二,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除了能够正常使用无现金支付方式的人群之外,还有许多弱势群体(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以及处在不发达地区的人,他们对于新兴的支付方式接受度较低,没有智能手机、不会上网,甚至没有银行账户,很难将新的支付方式在其中推广应用。如果无视这些问题,坚持无现金交易,就会强行将这部分人排除在现代社会之外。

第三,个人隐私泄露。传统现金支付发生风险仅仅是钱丢了,但无现金支付却附带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不断增加的电子支付诈骗和网上银行诈骗率,是对“无现金社会”最大的挑战。而若是支付的设备(如手机、银行卡)丢失,所造成的损失更是会扩大。

第四,极度依赖信息传输技术,一旦发生网络瘫痪,支付也无法进行。例如,在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和人为灾害(如战争)时,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电子支付就无法进行,一个社会的正常生活也随之瘫痪。同样,网络层次的黑客攻击也会导致网络瘫痪,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消费支出。

第五,导致过度消费,催生更多“月光族”。无现金交易中,一方面减少了传统花钱时“肉痛”的现实感觉,同时,信用支付的方式也使得消费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多。另一方面,支付的便利让借钱也变得容易了,各种借贷平台借助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让超前消费变得普遍而智能。而模糊化的“数字货币”使很多人难以控制自身的消费欲望,这对于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好事。

此外,“无现金社会”的建设还面临着其他很多问题,如支付被少数机构垄断,产生不合理定价的情况;个人信息保护和过度使用的矛盾;不同国家体系的互联互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无现金社会”的发展。

显而易见,“无现金社会”的建设是有必要的,但又面临诸多风险和问题,这些问题放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地域大国,显得更加突出,我们不仅仅要提升支付的效率,更要在这种金融基础设施上做到公平。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无现金社会”,要怎样去建设一个合适的“无现金社会”呢?

“无现金社会”未来可期

回到文章开篇所提到的只收现金和拒收现金行为。只收现金是市场主体的自发性选择,随着消费者对其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增加,商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自然会增加支付方式供消费者选择,这也是“无现金社会”建设过程中对于支付的改造升级。

而对于拒收现金,这可以说是监管主体对于商家“用脚投票”的市场行为的规范。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