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正文

消费金融脱实向虚:过度借贷下的狂欢与风险

发布时间:2019-11-05 00:44:27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薛洪言
导读:曾经百花齐放,如今一枝独秀。 这些年,创业者们兜兜转转,做众筹、做理财、做支付、做P2P、做虚拟货币、做消费金融,转了一圈,只有消费金融赚了钱。随着市场对烧钱没了耐心,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全都脚踏实地做起了消费贷款。 脚踏实地值得鼓励,问题是

2014-2016年,房市火爆,住房贷款占比持续提升,可理解成借的钱去买房了(此为正规的个人住房贷款,与消费贷违规入房市性质不同,不能混淆)。2017年之后,房住不炒,住房贷款占比微降,居民借的钱不再流向房地产,照理说,应该去支持消费了。

可从居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数据看,2014年以来,消费支出占比一直在下降,2017年之后,降速反而更快了。

消费金融脱实向虚:过度借贷下的狂欢与风险

如此看来,居民借款既没有大规模入房市,也未能有效转化为消费支出。钱去了哪里?

基于逻辑判断,一部分借由小微企业主流入经营领域,即经营贷款;一部分则属于消费贷违规入股市、楼市甚至P2P;当然,还有一部分用于以贷还贷,滚起了债务雪球等。

结合行业实际看,2017年,现金贷是业内爆品,现金贷的目标客群,既非小微企业主,也非投资客,而是初次接触贷款的年轻人。以现金贷为载体借出来的钱,既不会流入经营领域,也不会流入股市楼市,若未能变成消费支出,大概率变成了以贷还贷。

这就是消费金融的脱实向虚。

自我膨胀

100%地控制资金流向不现实、不经济、不可取,所以,脱实向虚广泛存在,脱实向虚也并不可怕。但如果脱实向虚自我加速、自我胀大,那就需要注意了——虚的就是虚的,泡沫一旦破灭,后果往往严重。

虚的东西,往往会自我膨胀。先来看看现金贷的膨胀史。

“花钱买入流量、降低准入门槛、定价覆盖风险”,是不少现金贷平台崛起的秘诀。现金贷不受场景制约,理论上所有人都是潜在借款人,金融机构只要敢贷,业务就能快速上量。这个“敢”字,却不容易,金融不是鲁莽者的游戏,鲁莽的下场往往惨痛。现金贷之所以2017年才全面爆发,全因为迈过了从“不敢”到“敢”的心理门槛。

以上市公司二三四五为例,2015-2017年,实现了年放贷从2.8亿、62.6亿到297亿的三级跳。这期间,公司的流量池“2345网址导航”用户数不过从4500万增长至4800万,贷款三级跳,只能靠降低借款门槛来实现,即,100人申请贷款,早期放行5人,后期放行80人,业务量不暴增才怪。

之所以敢降低借款门槛,一则是高利率定价覆盖高不良风险,更重要的则是对于欺诈风险有了对治办法。否则,若贷款全都进了欺诈团伙口袋,一分钱都收不回来,利息定得再高也没用。反欺诈能力的长足进步,便是金融机构敢于放贷背后的科技基础。

2017年之前,欺诈风险长期被互金机构视作头号敌人,因骗贷损失倒闭的消费金融创业机构不胜枚举,有数据显示当时行业近70%的损失来自欺诈。场景分期依托于真实消费场景,且资金不直接进入借款人账户,骗贷难度大幅提升,成了创业者的安全港。当时,最稳妥的做法是先做场景分期蓄客,再从存量用户里优中选优,以白名单形式试水现金分期。

随着反欺诈能力的提升,再辅以高定价,继而降低申请门槛,直接做现金分期的模式被跑通,于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消费金融脱实向虚:过度借贷下的狂欢与风险

现金贷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借助“风控同质化”和“获客贷超化”两支箭,很快带来了过度借贷和以贷还贷问题,以贷还贷是“脱实向虚”,过度借贷就是“脱实向虚”的自我膨胀。

第一支箭,风控同质化。反欺诈成了现金贷崛起的突破口,也促成了几个头部反欺诈平台的崛起。随着越来越的机构接入这些平台,黑名单数据越来越庞大,继而吸引更多放贷机构接入,强者恒强,头部反欺诈平台就诞生了。

这没什么不好,只是带来了风控同质化问题。全行业使用相同的反欺诈数据,此时,同一个借款人,既可以被几十家平台秒拒,也可以被几十家平台秒批。

第二支箭,获客贷超化。现金贷成为风口后,各路资金都来分杯羹,流量分发成了好生意,贷超(贷款超市)作为一个群体一度登上舞台中央。贷超以分发流量为生,必然一客卖多家,多卖多赚。

贷超一客多卖,平台风控同质化。站在借款人角度,同时收到多家平台贷款额度,这里一千,那里两千,就会产生多头借贷问题。30天后要还钱,恰好手里没钱,还能再去借、还能借出来,靠以贷还贷渡过难关。循环往复,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借了十几万,背上了债务大山。

行业层面的风控同质化和获客贷超化,导致个体层面过度借贷和以贷还贷。个体的过度借贷和以贷还贷,反过来又会加速行业脱实向虚和自我膨胀。

时间越久,问题越大。

落水者上岸

2017年底现金贷新规出台,打断了现金贷大踏步增长的步伐,消费金融行业步入高位盘整阶段。

不过,现金贷新规对高息、暴力催收等显性问题立竿见影,对以贷还贷和多头借贷等隐性忧患效果有限。

只要多头借贷和以贷还贷还在,这部分借款人的刚性借款需求(还贷压力是刚性的)就会千方百计寻找出口。所以我们看到,高息现金贷被政策消灭后,714高炮死灰复燃,套路贷也重出江湖,高息和暴力催收的土壤更肥沃了。

2018年,投诉平台上围绕消费贷款的投诉依旧居高不下。2019年,央视315专题曝光714高炮,全国范围内的扫黑除恶也对暴力催收产生极大震慑,问题是,臭肉还在,再猛的苍蝇拍,怕也拍不绝苍蝇。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