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正文

消费金融脱实向虚:过度借贷下的狂欢与风险

发布时间:2019-11-05 00:44:27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薛洪言
导读:曾经百花齐放,如今一枝独秀。 这些年,创业者们兜兜转转,做众筹、做理财、做支付、做P2P、做虚拟货币、做消费金融,转了一圈,只有消费金融赚了钱。随着市场对烧钱没了耐心,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全都脚踏实地做起了消费贷款。 脚踏实地值得鼓励,问题是

曾经百花齐放,如今一枝独秀。

这些年,创业者们兜兜转转,做众筹、做理财、做支付、做P2P、做虚拟货币、做消费金融……,转了一圈,只有消费金融赚了钱。随着市场对烧钱没了耐心,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全都“脚踏实地”做起了消费贷款。

脚踏实地值得鼓励,问题是,若脚踏的并非实地呢?

高位徘徊

消费金融一贯被视作风口,行业数据却释放出一些隐忧。

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末,金融机构消费类贷款增速持续攀升,一年半的时间里提升10个百分点,风口效应毋庸置疑。2018年以来,增速仍在高位,却不再爬升,进入2019年,则有明显回调。

消费金融脱实向虚:过度借贷下的狂欢与风险

再从上市互金平台数据看,过去六个季度里,360金融仍按“既定斜率”保持增长,其他4家平台季度放贷额则在狭窄区间里波动盘整——偶有增长,偶有下降,不上不下。

消费金融脱实向虚:过度借贷下的狂欢与风险

贷款需求仍是强劲的。借钱需求会自我膨胀,金融机构敢贷,借款人就有钱还(以贷还贷),就敢继续借,需求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既然如此,强劲的动力哪去了?

过往经验看,行业性信贷收缩,要么坏账驱动,要么监管出手干预,极少有金融机构主动刹车。

就当前消费金融行业看,坏账率处于低位,2018年末,信用卡M6逾期率为1.16%,上市互金平台M3逾期率,亦保持平稳。

不是坏账驱动,多半是监管影响了。

早在2018年1月,银保监会召开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就释放出关切信号,指出要“努力抑制居民杠杆率,重点是控制居民杠杆率的过快增长,打击挪用消费贷款、违规透支信用卡等行为,严控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

不过,随着宏观政策整体宽松化转向,当年8月,银保监会再次发文,明确要“支持发展消费信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行业层面,从关切转向鼓励,而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的问题,仍要关注。以助贷、联合贷为切入点的结构性监管政策成为重要抓手。

2018年以来,监管不断释放对助贷、联合贷款的关注,作为主要资金方的商业银行,相继提高助贷准入门槛。除了几大互联网巨头外,独角兽型的互金平台受资金制约,放慢了扩张脚步。

销售及市场费用是驱动规模扩张的发动机,从几家上市平台数据看,除了360金融(背靠互联网巨头奇虎360),趣店、乐信、小赢科技、拍拍贷等4家平台销售及市场费用投入持续缩水,营收占比已跌落至10%以内。

消费金融脱实向虚:过度借贷下的狂欢与风险

在获客成本高企的环境下(以360金融为例,2019Q1新增借款人平均获客成本321元,2017Q4为199元,平均获客成本=当期销售及市场费用/当期新增借款人),营收占比处于低位,表明平台在主动控制规模。

此外,处于备案整改阶段的P2P,受“三降”(降出借人、降业务规模、降借款人)约束,全行业处于主动收缩状态。

在行业层面鼓励和结构层面控制的双重作用下,一扩一收,消费金融行业如期步入“高位盘整”阶段。此时,考验却来了。

行业突飞猛进、快速增长的时期,最易做决策,蛋糕快速扩围,闭着眼睛投入就对了。增速高位徘徊甚至略有回调的时期,最考验战略智慧——退,不甘心;进,不放心。

脱实向虚

进与退的抉择,取决于高位盘整的下一步,是突破上行,还是掉头向下。

当前,促消费的导向没变,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定国内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促消费的消费金融,前景依旧光明,问题是,并非所有的消费金融,都在促消费。

消费金融促消费,是指贷款被用在消费上,如商场购物刷信用卡、电商购物刷花呗、任性付等,资金直接进入商家账户,流向清晰、用途可控,是最直接的消费金融促销费。还有一类,则是资金先到借款人账户,由借款人自由支配,资金用途不再可控。

通常,我们把资金直接进入商家账户的消费贷款,称为场景分期,直接进借款人账户的,称之为现金分期(≥被千夫所指的现金贷)。

2017年之前,场景分期为主,现金分期为辅,消费金融促消费的底色十足。2017年之后,现金分期成为黑马,从支流变干流,消费金融,未必在促消费了。

一则,现金对应全场景,自然包括非消费场景。如借钱给发小交结婚份子钱,借钱投P2P薅羊毛,借钱交首付,甚至借平台A还平台B,即以贷还贷。

二则,以贷还贷后,还钱能力不受收入限制,借钱能力就能涨到天上。如报纸中的待业青年,收入为零,依旧可以从二十多家平台借款数十万。

这个时候,站在行业角度,消费贷款规模在扩张,结构在虚化——非消费性借款(不包括住房贷款)占比越来越高。

接下来,我们从宏观数据结构里找一些佐证。

2014-2018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从36%提升至53%,新借了不少钱。借的钱用在什么地方了?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