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正文

PK互联网巨头,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胜算几何?

发布时间:2019-11-05 00:40:27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薛洪言
导读:银行浑身是宝,每个业务部门拆出来,都对应一方市

无论哪一类,都缺乏业务纽带的助力,没有业务纽带,也就没有数据粘合,而数据是科技的原材料,不能以数据为桥梁,金融科技的输出推广,谈何容易。即便达成合作,银行金融科技公司也仅限于IT服务商的角色,距离生态融合的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所以,金融科技子公司以系统输出为拳头产品,恐怕扛不起中小银行转型升级的担子。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在业内久负盛名,这个成功也并非全以科技取胜。

兴业银行于2007年推出银银平台,主打中小银行柜面资源共享,属于科技输出的早期模式。据时任同业部总经理郑新林回忆,最初几年推广银银平台很辛苦,方案都讲吐了,效果有限。真正让银银平台上量的,反而是监管有关第三方存管的规定。

“2006到2007年的大牛市资金如滔滔江水汇入股市。而第三方存管银行的资格证监会只颁发20多张牌照,原本许多做了银证转账的中小银行没有获得第三方存管业务资格,意味着要失去很多客户和为资本市场服务的能力。

银银平台巧妙地设计出两家银行结算账户直联的模式,让第三方存管银行的结算账户成为中间过渡账户,成功对接证券公司和大量失去存管资格的中小银行。这种直联模式首先在东莞农商行上线,两年之内推广上百家中小银行,顺便把柜面系统也连上了。”

一招鲜,吃遍天。仍以西安银行为例,2014年与兴业银行合作,切入点也是第三方存管业务,截止2018年6月,已借助银银平台接入96家主流券商。

问题是,缺乏业务纽带和数据纽带的系统输出,渗透带动效果终究受限。当西安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寻找合作伙伴时,找的却是蚂蚁金服。

做IT系统服务商,易;做金融科技服务商,难。

四问前景:自渡未济,何以渡人?

外战不行,还可聚焦母行这个大市场。

事实上,新近成立的几家金融科技子公司,首要职责就是服务银行内部。问题来了,服务内部,又何必拆分呢?

拆有拆的好处,从一级部门到法人公司,权责利独立了,市场化的人才、市场化的机制,大家更有干劲、更有效率。可这是理想化状态,更常见的做法是人不换,组织关系变一变,今天是银行信科部门程序员,明天就是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人才。

人不变,事也不变,市场化的机制从何而来呢?

就像市场传言,某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后,为提高员工积极性,向母行申请市场化薪酬,最后母行批复人均涨薪几百元。

就涨幅而言,激励效果为零,甚至为负。我想,母行HR也有难处,业务部门在前线拼杀尚且奖金缩水,后台部门过下阳澄湖的水就要涨薪,恐难以服众。

在具备外战能力、可以自给自足之前,金融科技子公司终究要在母行资源池里做通盘考虑,所谓独立的人财事权,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有名无实。

所以,绝大多数的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只是信科部门的法人化,除了多块牌子、多点谈资外,一切照旧。

问题出在哪里?自渡不成,就出来渡人,太急功近利了。

自家转型尚未成功,在拓展外部市场时就举步维艰,反过来只能靠母行养活,所以人财事权不能独立。市场化机制建立不起来,在服务内部转型中亦难建大功,愈发得不到优待,最终的结果,虽然独立成法人公司,但与未独立时并无二致。

破局之策,依旧在自渡渡人四个人——先把内部转型做出成绩来,得内部认可,才有机会在外部市场建功,独立成法人子公司才有意义。

以平安为例,2015年成立金融壹账通,对外输出金融科技。据中国平安财报,截止2018年末,成效显著,见下图。

PK互联网巨头,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胜算几何?

可金融壹账通的成功需向前追溯。早在2011年8月,中国平安就成立平安金融科技(全名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以之为控股架构,陆续将平安科技、平安金服、平安直通、万里通、平安付、平安好房、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壹钱包、前海征信、汽车之家、平安城科等子公司整合起来,科技、数据、场景交融杂汇,实现所谓“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生态内部建功见效后,于2015年成立金融壹账通对外输出,才算水到渠成。

互联网巨头走的也是这个路子,无论是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科技,还是度小满开放平台、苏宁金融科技,都是先在自家的场景体系内建功见效,之后才走上金融科技开放输出之路,可参照下图。

PK互联网巨头,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胜算几何?

于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而言,自渡未济,安可渡人?

五问风险:黑天鹅会降临吗?

最后,还要谈谈风险,谈谈不确定性。

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安全,金融基础设施安全则是金融安全的重要构成。互联网巨头与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联袂逐鹿中小银行科技转型的大市场,安知没有政策风险?网联上线之于第三方支付市场、信联上线之于个人征信市场,均是先例在前。

银行科技转型既已势不可免,若国家推出行业级银行科技平台,单一机构的科技输出平台就只能避其锋芒。事实上,《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早已做了明确规划:

“深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加强银行间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在资源、人才、经验等方面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发挥集约效应,联合开展面向银行业的公共云平台规划和建设。建立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市场化运作、具备金融级安全等级的行业云平台运营机制;发挥协同效应,以行业云平台为基础开展金融技术创新研究,形成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接口、公共应用等一批技术公共服务。”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