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正文

PK互联网巨头,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胜算几何?

发布时间:2019-11-05 00:40:27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薛洪言
导读:银行浑身是宝,每个业务部门拆出来,都对应一方市

银行浑身是宝,每个业务部门拆出来,都对应一方市场。直销银行之于网络金融部、理财子公司之于资管部、金融科技子公司之于信科部,都是如此。

大概是穷则思变,在科技进步、趋势变革面前,这几年,银行兴起了拆分潮——从网金部拆到信科部,从前台拆到后台。自然,拆有拆的道理,可一拆了之,就能踏上时代变革的浪潮之巅么?

在本文中,我们着重谈谈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

一问趋势:风潮从何而来?

2015年,兴业银行成立兴业数金,为银行设立科技子公司拉开序幕。四年过去了,只有7家机构跟进,分别为金融壹账通、招银云创、光大科技、建信金融科技、民生科技、工银科技、北银科技,金融壹账通属于平安集团而非平安银行,因可比性高,本文纳入银行科技子公司一并讨论。

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在业内仍属稀缺品,是行业走到一定阶段后的水到渠成——在科技强力渗透金融业的背景下,科技转型走在前列的银行,填过坑、踩过雷,把经验教训分享出来,先进帮扶后进,自渡渡人。

不过就业内这8家子公司而言,却并非都是瓜熟蒂落。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自渡渡人型,经过生态内多年实践积累,科技输出水到渠成,且已在市场中攻城略地、站稳脚跟;

一类是愤发自渡型,把科技子公司视作转型提速契机,希望借助法人公司在人、财、事权上的相对独立,摆脱母行内部各种包袱的束缚,文化优化、基因改良,继而在科技转型层面实现突破;

还有一类纯属跟风,科技积累有限,自身转型乏善可陈,只不过“人有我也要有”的心理作怪,赶鸭子上架。

至于这8家机构分别属于哪一类,我给不出让人心服口服的答案。正如大潮来后,总有人在裸游,潮水褪去前,却不能言之凿凿地指证。

归根结底,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是银行对科技驱动金融新趋势的一种应激反应,水到渠成也罢、刻意跟风也罢,与银行所处的境况有关。

随着市场讨论的增多,慢慢地,科技子公司会被当作银行成功转型的“客观”证据,那些没成立子公司的大中型银行,会争先恐后地抢这顶帽子,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大批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在路上,中小银行转型“救星”,也在路上。

二问破局:如何打开市场?

中小银行科技转型是个大市场。

据银保监会统计,2015年银行业科技投入达1135.73亿元。金融科技的渗透、被时代抛弃的焦虑,更是加剧了中小银行拆旧楼、盖新楼的需求,据我所见所知,谁能帮中小银行解决科技转型难题,花多少钱它们都舍得。

蓝海就在那里,可谁能填这个海呢?

科技转型,是全流程转型,从IT架构、核心系统、数据仓库到账户打通、产品设计、获客运营、风险控制等,缺一不可。

这些年银行业流行一个名词,去IOE,指的就是在底层架构层面摆脱对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的依赖,这反过来也是银行在设备系统层面依赖外包的佐证。据2015年数据,银行业核心系统自主开发比例只有16%,基础设施自有产权占比只有58.3%。

系统固然重要,不过,系统先进不等于产品领先,更不等于更大的市场份额。系统之上,还要看产品创新、业务流程、风险偏好及获客运营等。正如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所讲“智能制造不是医治企业百病的良药,它不能替代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本身”。

因此,若不能与市场、规模捆绑,只输出设备、系统,科技公司对金融机构而言,只是供货的乙方,缺乏话语权,也没有粘合度。就如ATM设备供应商,银行抛弃它们时,一声招呼也没打。

于中小银行而言,底层科技&系统层面自主自控难度太大,依赖外包已成定局,在选择外包第三方(即所谓的金融科技输出方)时,会更加注重那些能同时输出流量和用户的金融科技服务商。

来看一个案例。

2018年,西安银行个人贷款同比增长77%,居上市银行之首。其中,个人消费贷(含经营贷)增速超过200%,余额达202亿元。

PK互联网巨头,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胜算几何?

在招股说明书中,西安银行坦承个人消费贷款大幅上升的原因是“与优质合作伙伴合作开展小额线上消费贷款业务”,结合西安银行官方公告里“与蚂蚁金服合作开展支付宝‘借呗’线上贷款业务,受益人数近100万人”的描述,不难发现这个优质合作伙伴是指蚂蚁金服。

业务合作背后还有科技合作。一则双方在线下支付场景搭建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二则西安银行借助蚂蚁金服的移动金融开发技术平台(mPass),重构手机银行APP。

有了这些合作基础,后续在科技层面的深度合作自会水到渠成。

三问竞争:PK互联网巨头,输赢几何?

2017年以来,互联网巨头转型科技开放平台,整体上便是“内用流量、外示科技”。可互联网巨头做起来顺手的事,于银行则难上加难:

一则是银行没有自主场景,缺少流量合作的纽带,资金拆借层面虽有合作,但距离科技太远;

二则是心态问题,银行大讲开放银行战略,特指开放自家的产品,没人愿意开放自家用户和数据,在整体保守的文化下,也没人愿意承担诸如“为竞争对手导流的内部指责”和“数据泄露”等潜在风险。

就这几家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输出路径看,大致有三类,各个不同,却都不涉及流量和用户的输出。

一类主打科技输出,做系统提供商。如招银云创,聚焦提供金融基础云服务、云安全服务、金融IT SaaS服务、IT咨询服务和基础运维服务一系列云计算服务。

一类是科技+业务两条腿走路,以解决业务痛点为突破口,输出科技能力。如金融壹账通,旗下移动银行、智能营销、智能风控、供应链金融、壹企银、智能闪赔、资产负债管理、ABS生态圈、壹资管、银行核心云等产品,聚焦业务解决方案,而非底层系统架构。

还有一类另辟蹊径,主打企业和政府客户。如工银科技,以金融科技为手段,聚焦行业客户、政务服务等金融场景建设,开展技术创新、软件研发和产品运营。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