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转型成绩寥寥,银行错过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尝到互联网流量好处的还有招行。2016年,招行明确“移动优先”策略,大力拓展“轻”渠道获客,推出诸如滴滴联名信用卡等产品,当年新增信用卡发卡量1114万张,创历史新高,其中,仅滴滴渠道就贡献了125万张。 率先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银行,在流量层面尝到了甜头,引得更多银行张开怀抱。2017年,银行业共计派发1.23亿张信用卡,其中近2000万张来自互联网平台。 2017年,以五大行(工农中建交)牵手五大巨头(蚂蚁、腾讯、度小满、京东、苏宁金融)为标志,合作就成了主流。 在流量的纽带下,战争尚未真正打响,银行就与互联网机构握手言和了。 用进废退 2016年6月,在首届FTCC(金融科技CTO俱乐部)峰会上,时任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发表了对金融科技赋能的看法,“对生态伙伴是助力不是颠覆,从一开始就共创产品设计,从双方渠道、业务合作到数据合作,再到风控和后端服务。” 描绘的是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画卷,不少银行却选择走捷径,直奔流量而去——科技进步看不见、摸不着,业绩增长才是实实在在的成绩。 当银行放下芥蒂,默默做起了开放平台背后的资金方,外在表现便是开放平台撮合业务量的爆发式增长。 以简普科技为例,2016年下半年以来,短短两年,半年度贷款推荐量膨胀了近6倍,半年度信用卡推荐量胀大了近7倍。 金融科技开放平台撮合量的快速增长,最终表现为银行等持牌机构表内消费贷款的快速膨胀,以及个贷业务利润贡献的快速提升。给人的感觉是,零售转型成效卓著。 2018年,在全部利息收入中,16家上市银行(基于数据可得性,从32家上市银行中选取16家作为代表)的个贷利息占比增至42%,照此速度,2020年,个贷利息收入有望全面超越公司贷款,成为银行业第一大收入来源。 届时,银行业持续五年之久的零售转型,可算是大功告成了。 真的大功告成了吗? 很多银行把金融科技转型简化为零售转型,又把零售转型简化为消费贷款规模的增长,继而是零售条线收入占比。金融科技转型本来是涉及全行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最后被简化成一个数字——零售收入占比,占比超过50%则成功,低于50%嘛,同志仍需努力。 走捷径,结果又把路走歪了——鱼有了,渔没有。 2018年以来,地方监管亮剑助贷和联合贷款,对助贷大加限制,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纠偏。 在监管眼里,规模不重要,风险重要;规模不重要,能力重要。规模上去了,底层科技能力全部依赖外包,没有能力又积聚风险,监管自然要出手。 金融科技的转型,首先是底层系统架构的转型,从集中式、IOE式架构转为分布式、开放式架构。底层架构不改,就如新车配个旧的发动机,只在配饰、外观上下功夫,自欺欺人。 其次是业务流程的重塑。发动机换新了,操作起来还要便捷、高效,适应用户对体验的要求。之前在网点开个户要等1个小时的事,绝不能再重演了,否则,哪好意思说自己是金融科技银行呢。 再次是用户运营和场景生态搭建。万事俱备,只等客来。准备得再好,没有用户光临,在商业上就不成功,转型也没了意义。要吸引用户,涉及到场景搭建、用户运营,对银行来讲,都是新东西,需要一点一点从头做起,要下笨功夫,没有捷径。 最后,呈现出来的才是一家金融科技银行。从硬件到软件,从机制到文化,样样新鲜、有活力,这才算成功。 很多银行省略(外包)了过程,直奔结果而去,好的结果——零售利润占比提升——只能维护一阵子,不能持续一辈子。 更糟的是,用进废退。那些被省略的环节,越是被忽视,就变得越难,直至成为翻不过去的大山。慢慢的,转型再也无望了,不少银行,越来越像资金管道。 也有佼佼者 当然,不全是坏消息,也有佼佼者。 我们就来看两个佼佼者——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