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转型成绩寥寥,银行错过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在2018年年报里,针对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冲击,招行做了深刻反思: “过去十年,传统金融机构已惘然目睹了金融科技重新定义零售业务的全过程,从支付延伸到存贷款、财富管理,传统银行的资金中介、信息中介职能已受到深刻冲击,信用中介作用亦面临威胁。随着社会发展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深入,金融科技重新定义公司金融和资产管理也迫在眉睫。” 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一贯是科技应用的先锋军——上世纪80年代的ATM机、90年代的网上银行、十年前的手机银行——大的科技创新总是率先在银行业落地,为何最近十年间,却错过了金融科技革命? 一如功能机王者诺基亚错过了智能机,之所以错过,是因为连续进化的技术发生了跃迁——诺基亚孜孜以求进行硬件升级,让键盘更好用,苹果则取消了键盘,开辟了APP体验的新战场。 银行业一直从降本增效的视角看科技,一旦科技的角色发生跃迁——从降本增效到重构金融模式,银行业过往的科技优势不复存在,其对科技的继续投入也步入歧途,互联网企业从零起步,反倒可以在新战场上开疆拓土、一路领先。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视角。 过去十年间,恰逢宏观经济动力转换、增速换挡,银行业被利润增速腰斩、不良攀升搞得焦头烂额,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最关键的两年(2012年和2013年)。 一朝醒悟,奋力追赶时,才发现,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无可逆转。 一步落后 2011年,是银行业步入艰难转型新周期前的最后辉煌,只是,当时大家浑然不觉。 当时的银行业,仍沉浸在躺着赚钱的巨大喜悦中,时任民生银行行长洪崎的一则发言,是最好的注脚: “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亮丽,尤其像今年(2011年),整个企业的资金需求、经营压力很大,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次年(2012年)3月,上市银行年报发布完毕,受优异业绩鼓舞,银行家们普遍对未来充满信心,如工行在年报里提到“2012年必将又是一个充满希望、收获希望的好年景”。 事实却证明,2012年,是银行业希望破灭的一年。当年,商业银行税后利润增速接近腰斩(从39%降至21%),之后便一路下行,再不复前十年的辉煌。 这背后,与宏观经济的重大转向有密切关系。 自2005年起,一连七年,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把目标GDP增速设定为8%,以至于市场开始流行“保八”理论—— 经济过热时,GDP增速8%即算达标,不必过高,以鼓励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 经济低迷时,要确保GDP增速达到8%,不能更低,以扩大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 慢慢地,市场开始对“保八”奉若真理。201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却首次将GDP目标增速设定为7.5%,并解释道: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也许,加把劲、努努力,继续保八没有问题,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在当时提出“未来中国还有20年或者更长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还能维持8%的GDP增速”,但政府却决定放弃这条被市场默认为红线的“红线”。 这里面,拐点意味浓厚,自此,宏观政策出现重大转向,中国经济步入结构调整、增速换挡期。 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向,叠加央妈降息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直接将银行带离利润高速增长的“舒适区”。 2012年,银行利润增速遭遇腰斩,猛地掉入“衰落”的拐点。此时,稳住利润增速不滑坡成为商业银行首要任务。如工行在2013年3月发布的年报中提到, “当前,国际形势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与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交织在一起,加之金融体系内部转型与变革的影响,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较多。……2013年这张新考卷在等待我们用勇气、智慧和实干来作答”。 挑战已如此之多,互联网金融虽崭露头角,但不足以引起银行业在战略层面的重视。 看到了,但未全力跟进,此为一步落后。 步步落后 战略层面虽不重视,业务层面压力却扑面而至——宝宝理财对储蓄存款的冲击、P2P高息产品对理财资金的冲击以及第三方支付对收单业务的冲击。2013-2014年,银行个人金融部率先行动起来。 工行上线了电商平台,但直至2015年3月才发布e-ICBC品牌升级,宣告全面启动互联网转型; 招行于推出类P2P模式的小企业E家,为投资人和融资人(中小企业为主)提供金融服务平台,截止2014年末,注册用户为54万;推出国内首家微信银行;发力“招商银行”和“掌上生活”两大APP,至2014年末用户数为3613万户; 平安银行推行零售大事业部改革,依托平安集团全牌照、多场景资源进行交叉营销,但直至2016年7月,才在全行层面确立零售转型战略; …… 不少银行则对标余额宝,推出宝宝理财;声量最大的,要数直销银行,但仍然局限于个人金融部门,局限于将线下业务搬到线上,对数据、场景等更为底层的东西,视而不见。 同期,互联网巨头在干什么? 2014年春节,微信钱包上线,第三方支付进入双巨头争霸时代,争的是场景,背后是数据; 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为互金行业注入强心剂; 2014年双十二,全民陷入线下扫码购物狂欢,移动扫码对线下收单的替代加速; 2015年上半年,首批五家民营银行全部开业,八家个人征信机构纳入试点; 2015年6月,支付宝进行大幅改版,摒弃了工具型产品思路,确立了生活服务平台的定位,开启了场景化、生态化布局之路。 …… 银行忙着建APP,理顺流程,把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而互联网巨头已在拓展外部场景、整合内外部数据、迭代大数据模型甚至成立个人征信机构,两年后的金融科技转型有了雏形。 此为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2015年,是银行业经营最困难的一年,行业净利润增速降至2.43%的低点,不少大银行利润增速不到1%,全靠少提拨备维系正增长的体面。 进入2016年,银行告别黎明前的黑暗,净利润增速回升,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全力推进互联网金融转型;此时,强监管奇袭互联网金融,自营业务空间受限,互联网巨头谋划向金融科技要出路,尝试用科技赋能金融。 这厢银行憋足了劲要大干一场,互金巨头则释放握手言和的信号,开始银行是不屑的,尤其反感“赋能”两个字——论技术积淀,谁赋能谁,还说不好呢。 但总有吃螃蟹者,并尝到了好处——流量的好处。 以芝麻信用的早期推广为例,早期吃螃蟹的趣店(来分期)、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等,说好是与芝麻信用合作,却意外被支付宝的流量砸中了头,爆发式增长,相继成为消金界的黑马。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