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剥落,华为“鸿蒙”初开
书航 7 月5 日发于北京 从头开始制作一个手机操作系统,并让它至少站稳脚跟,甚至取得成功,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 甚至比尔·盖茨都承认,他们不能在手机领域复制Windows 当年的成功,听凭Android 崛起,并带来了一个4000 亿美元的教训。[1] 但是,在内忧外患的催化之下,华为还是开发了用于替代Android 的“鸿蒙”系统,它正准备向世界发出第一声啼哭。 “鸿蒙”的出现恰逢其时——相比历史上的那些艰难时刻,现在正是无限接近一个新的操作系统能走向成功的时机。 造生态,难于上青天 在大阪G20 峰会结束后,美方称有望解除当前对华为的制裁,给了华为手机的海外业务一个意外惊喜。[2] 受制裁影响,谷歌服务套件将在90 天宽限期之后也即今年8 月底开始,无法在华为海外新机预装。诸多国外流行Android 应用必须依赖此套件才可以运行。 这一纸禁令意味着华为手机将暂别谷歌一手搭建的海外应用生态,让用户恐慌,甚至在新加坡出现了低至7 折的二手抛售。只是随后,因为有人觉得可以转手卖给中国大陆,价格又开始涨回来。[3] 在中国大陆,因为谷歌应用市场从未被正式准入,有需要使用谷歌服务和国外应用的用户,一般都能自学知识破解,也出现了一键傻瓜式的“谷歌安装器”。但对海外而言,这是否合法暂且不论,哪怕让用户手动多做一个操作,都会挡住很多只会一路下一步的人。 华为宣布他们有一个自研的备用操作系统,用于这种极端情形。它在媒体报道中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但最常用的是“鸿蒙”。据称这个系统可以跨手机、电脑、电视、汽车等多种设备使用,同时支持运行网页应用以及Android 应用。[4] 跟自制芯片相比,自制操作系统听起来更“不靠谱”。消息公布一个多月以来,不断有人梳理国内外挑战iOS、Android、Windows 和macOS 四大系统的各种失败史。 现代操作系统从运行逻辑、界面、交互、硬件适配等多个方面,都已经高度趋同且非常成熟。虽然可能存在一些专利壁垒,但大家也多少都有规避的办法—— iOS 曾因为高通起诉,而微调多任务切换的动画效果。 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生态。为你这个系统开发的第三方软件是否足够多?是否够用?该有的东西是不是都有?开发者和用户社群是否能够互相促进,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数不清过去有多少钱投入到操作系统开发之后打了水漂。像WebOS 这样把用户体验做得超越时代的优秀系统,没能获得一线生机;而Symbian、Windows Mobile 这样曾叱咤风云的旧日霸主,也都在短时间内匆匆陨落。 一切都可以归结于生态建设的失败,这真是关生死,定胜负的因素。 做得好,只因“做得早”? 如何从头开始构建一个成功的生态?我们从iOS 讲起。 iPhone 初代并不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安装,但是它在功能和操控上的划时代突破,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产品本身做得足够好,以至于人们产生巨大兴趣,这是让它马上能吸引到开发者的诱因。 多点触控加上支持桌面Web 功能的浏览器,让当时的开发者只要做一个适合手机屏幕宽度的网页,就足以成为一个“App”。 Safari 浏览器支持把网页快捷方式放到桌面,图标也跟原生App 一模一样。在App Store 诞生初期,有很多App 实际上只是一个浏览器的壳,把网页做了封装就上架了。放到现在,这是不可想象的。 App Store 一旦推出,苹果对iPhone 的宣传重心就完全改为应用,对商店体系下开发者的宣传、推荐和培养过程,也基本是从此时开始成型,并被后人效仿。 另一方面,已有足够应用数量兜底的App Store 保持了严格的准入机制,对直接安装商店外应用的“越狱”围追堵截,确保了收费应用开发者的权益。等到应用下载数、安装数、付费应用收入等指标纷纷创下新高,iOS 生态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 只是对于其它后面来的玩家而言,苹果获得这般成功的关键几乎就是三个字——做得早。 在另一边的开放阵营中,Android 成功的秘诀也是做得早。 在体验也不算差的Windows Phone 7 出来的时候,它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原先Windows Mobile 的应用全都不能沿用,甚至不能移植过去,对微软而言相当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二是既然是从零开始,这时候对面Android 已经做了两年。而这两年里,微软致力于让大多数上市的WM 6.5 手机支持全键盘,以发挥它移动Office 的所谓“生产力”优势。 大体上,这就是盖茨慨叹的4000 亿美元怎么损失掉的原因。 要建设一个经典的应用生态,需要的并不是大力出奇迹,反而用力过猛会适得其反。特别是,直接引用别人(说白了就是Android)的生态系统,并且无脑移植过来的做法,只会搭建一座了无生气的“死城”。 我还记得微软当初在华推广Windows Phone 应用开发之初,曾经许诺给报名的开发者都送一台外壳靓丽的诺基亚手机,所需要的仅仅是把开发者已有的安卓程序,以简单步骤转制为一个Metro 应用就可以了。[5] 前面说过,因为“做得早”,iOS App Store 和谷歌应用商店,最早期都可以允许一些网页套了个壳的简单应用上架,仅仅过了两年,用户就再也不可能接受这种东西了。 而一键转换而来的应用,有时出现无法正常启动或界面错位等现象,商店也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这导致用户看到各种各样跟安卓同名的应用,但使用体验却极为差劲。 种种原因让Windows Phone 的应用商店被大小开发者抛弃。2015 年3 月,支付宝发布Apple Watch 适配却不愿更新已沉睡3 年的WP 客户端,引发用户不满。官微回复了一句:“你是1%,为什么要选择1%的生活?” [6] 这句话让“1%”成为中国WP 用户的自嘲专有名词,直到微软彻底放弃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为止。 狂“收税”,围墙现裂痕 iOS 封闭的应用生态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围墙花园”,因为开发者想要突破这个“围墙”是基本不可能的;相比之下,Android 可以自由地分发和安装后缀为APK 的安装包,因此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人们对iOS 的粘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众多开发者贡献的优质应用带来的。苹果却利用这种难以挣脱的粘性,对平台内的应用内付费(IAP)征收30% 的手续费,开发者只能将这一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导致对于一些跨平台的产品,如果是在iOS 客户端内购买诸如电影、音乐、游戏道具等商品,支付的费用要比在安卓或网页版购买贵三分之一。 2017 年,苹果针对中国部分应用中出现的对作者“打赏”的情况,宣称这也属于应用内付费。也就是说,在微信公众号、知乎专栏、视频直播应用等地的打赏也要被抽成30%。这对于风行一时的内容创业生态是一大暴击。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