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如何影响你体内的多巴胺和皮质醇
半夜12 点了,朋友圈刷完了,眼皮已经往下掉,要想放下手机依然需要动用强大的意志力。 也许你也有这样的习惯,手机需要放在视线之内,就算不在视线内也要经常看到它。 在生物学家看来,人类的情绪体验,对应到生物化学层次,就是一些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复杂反应。而目前与手机使用行为相关的人体激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巴胺和皮质醇这两种物质上。 多巴胺与行为上瘾关系密切 多巴胺(Dopamine)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免疫系统、肠道、血管等不同的地方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这种物质同时也与成瘾有关。 ▲ 多巴胺分子 2001 年,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发表的研究表明: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期待得到奖励,但不能让人们感受到获得奖励时的快乐。 电子消费产品上很多交互细节,都可以让人们大脑中的多巴胺激增,从而出现「行为上瘾」的现象。 无论是社交平台上的点赞、小红点,还是资讯软件上让人应接不暇的推送和信息流,或者是游戏里悦耳的声效、金币。有人认为,这些设计堪称这一代人的可卡因,能够让人在不经意间沉迷上瘾。 行为上瘾跟物质上瘾(比如药物及毒品上瘾等)的生理机制是相似的,在上瘾的情况出现时,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三种变化: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和脑前额叶功能退化。 大脑神经在适应了某种刺激以后,就会想要继续重复这种感觉,从而形成渴求。当人继续重复同样的行为,被刺激的区域就会产生耐受性,在同样的刺激下,产生的多巴胺和多巴胺受体会变少(即脱敏反应)。 敏化反应则是让人对上瘾物相关的信息更加敏感,在上瘾者的眼里,上瘾物会变得比其他事物更加吸引人。 而脑前额叶功能退化,将导致成瘾者控制冲动和预知后果的能力减弱,让人控制不住自己。 「每当有人给你的照片点赞或评论的时候,你便会获得一次「多巴胺」所带来的满足感。」Facebook 创始人之一Sean Parker 曾在2017 年向公众表示,他们为了维持用户的忠诚度,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早前Twitter 创始人Jack Dorsey 也表示,如果可以重来,他会把点赞的功能删掉,因为这项功能并没有给互联网带来什么积极健康的贡献。 手机对皮质醇的应该或许更严峻 多巴胺与人们对手机行为上瘾有关,然而有学者认为,我们日常玩手机的行为对体内皮质醇的影响更加严峻。 当我们沉迷在手机的世界中,交付出去的是时间、睡眠、创造力、注意力。频繁接触社交媒体的千禧一代,焦虑水平高于当今其他任何一代人。而这个焦虑背后,是人体内应激激素「皮质醇」的升高。 ▲ 皮质醇分子 皮质醇是由肾上腺产生的一种激素,当人体面对压力或者血液中糖皮质激素低于正常水平时就会释放。 无论是两万年前被野兽追的山顶洞人,还是2019 年过马路遇上急刹车的现代人,我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身体都会释放出皮质醇促使人体能够做出反应,以保住自己的小命。 皮质醇与身体的很多生理功能有关,其中一个就是应对压力。 人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会把它刻意放在自己看得到、摸得着的地方。 手机上装有社交、资讯、邮箱等各类app,也意味设备可能有着各类通知、消息,定时查看消息通知、最新的资讯成为一种习惯后,会慢慢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个人压力」。 《纽约时报》曾引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互联网和科技成瘾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大卫· 格林菲尔(David Greenfield),对手机与人体皮质醇水平关系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