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有哪些新技术值得期待?
“智能网联基础设施”集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数据分析、自动驾驶、通信等多方面技术,而这些技术成熟度参差不齐,因此Gartner将其调回至“萌芽期”的位置点。同时,考虑到构建智能网联基础设施需要调动生态的力量,所以未来的标准,以及协同、数据交换都会成为决定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 实现规模部署时间点调整 规模化部署的时间点主要调整了两处,都从五到十年变成两到五年,因为随着部署速度的提升,时间会缩短。 第一是隐私。近年来不论是网络安全,还是隐私保护,国内的法律法规都在加速且强有力地推进。工业领域和政府层面都在落实数据开放,一些政府已经在进行数据交换,甚至在构建数据交易中心。无论在中央政府层面还是行业层面,都会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结合海外实践经验,隐私安全是智慧城市应用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是落实应用的必要条件。 第二个调整是数据向善(data for good)。Gartner对数据向善的界定是:超越组织边界,利用数据以及数据产生的洞察去改善社会。数据向善最终将以公益和普惠为目的去改善社会。此前的参与者对于自身的定位及如何参与没有明确概念。疫情期间,溯源、健康码、防疫地理空间分析等不同应用帮助不同的参与者意识到在数据向善过程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和可行的模式,如数据提供商、技术工具提供商,或是服务提供商等。后续数据向善的实践具有更大潜力,可面向更多的社会问题,如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绿色出行、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公众服务。 曲线上位置调整 在曲线位置上调整较大的主要有四项技术。 第一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法》的进一步细化普及,对企业及政府构建安全和风险管理机制提供了指导。但由于中国企业在安全和风险管理机制的 构建方面相对落后,所以Gartner认为网络安全的成熟时间点会超过十年。与此同时,安全通常和新兴技术相辅相成,其概念和范畴是不断演进的。如早期IT安全、网络安全,到移动安全云安全、AI安全、IoT安全、以及IoT、OT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所衍生出的Cyber Physical Security。因此,安全规模化部署的时间点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总体处于相对不成熟的水平。 第二是数字孪生政府。从2019年起,在贵阳、上海,及其他一些城市,数字孪生概念逐渐被引入一些特定应用场景或是局部范围。虽然构建出的并非完整的三层级数字孪生政府架构(即城市元素的离散数字孪生、特定流程的复合数字孪生,全面的数字孪生政府),但也初具雏形,人们对于这些概念及其应用场景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加速了此技术的普及。数字孪生政府真正的普及还有赖于数据上的拉通,包括数据标准、数据归属、部门之间如何集成,以及部门和生态的协调配合,其中涉及的很多非技术性因素可能会影响最终技术的实施。 第三是5G。自2019年发牌以来,中国在基站的覆盖率和终端出货方面快速领先于其他国家。通信技术高度依赖于标准,即所构建网络的承载力、功能、特性都是随着不同版本发布来界定的。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目前基于R15版本构建的5G网络,并非是构建智慧城市所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站在战略层面,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把5G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Gartner认为,5G未来终会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但前提是城市和供应商在其目标和时间点上达成一致。首先应关注版本的发布,其次要关注版本发布后,终端、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整个生态和应用的就绪情况。构建智慧城市不仅需要网络的连接,更需要基于网络连接的可运行的应用,而这取决于整个生态的力量,而非仅仅网络设施。 第四是政务云。国内政务云的建设重点已经开始从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共享、数据融合过渡,少数相对较领先的省的数据融合已发展至相对较高的水平,并开始落实应用深化以及业务创新。政务云在曲线上已经相对成熟,到了规模化部署的阶段。Gartner认为,未来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不再仅仅取决于底层技术,而是依赖于技术和政策的相辅相成,来推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及不同部门间的通力协作。 智慧城市计划是中国政府实现可持续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Gartner“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成熟度曲线”研究报告有助于地方政府和技术提供商评估新兴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实现可持续的社会性成效。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