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环伺下,青云QingCloud的云计算之路危机重重
在“烧钱如流水”的云计算领域,青云QingCloud相对于巨头们几乎没有任何的资金优势。特别是以IaaS业务为代表的业务领域,其投入金额之大、时间之长、盈利周期之漫长让青云QingCloud越往后越要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 在目前青云QingCloud已经获得的4轮融资中,2012年6月获得的A轮融资只有200万美元,投资方为蓝驰创投;2013年底获得的B轮融资为2000万美元,投资方为光速安振中国、蓝驰创投、经纬中国等;2016年初获得的C轮融资为1亿美元,投资方为两家人民币基金+蓝驰创投;2017年中旬获得的D轮融资为10.8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招商证券国际、招商致远资本、阳光融汇资本、中金佳泰、泛海投资、蓝驰创投、光速中国等。 四轮融资渠道与股东名单乍看之下还不错,但对比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资本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们来说,青云QingCloud的资本实力显得非常“欠缺”,而且其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不说BAT、华为等,就是与国内外其他上市公司相比较,青云QingCloud也占不到什么优势。 这就给青云QingCloud的未来构成了极大的隐忧,竞争环境如此激烈,烧钱速度如此之快,青云QingCloud未来如若不能保证目前的高速增长态势,它势必会面临融资困难、现金流紧张的危机,那时它将如何继续面对巨头们的“碾压”就将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 虽然现在青云QingCloud已经准备冲刺“科创板”或其他资本市场,希望通过在科创板上市获得股票市场的融资渠道,但从目前青云QingCloud的经营状况来看,“亏损”仍将很大可能是它未来需要长期面对的经营“难题”,即便成功上市,它仍然需要面对这方面的考验。 随着云计算行业相关产业链发展地越来越成熟,国内、国外云服务厂商的大量增加,云服务市场的竞争态势正“无可避免”地变得愈发激烈,客户、用户对平台云服务能力的要求也正变得越来越高,青云QingCloud想在这一行业动态中脱颖而出,其未来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BAT等国内巨头不断加大在云计算领域的投入、布局,它们纷纷“举全公司之力”将云计算作为未来行业领域的“壁垒”去打造;以亚马逊AWS云计算、微软Azure等为代表的海外巨头也纷纷瞄准国内规模庞大的云计算市场,内外夹击之下,青云QingCloud危机重重。 在这种态势下,资金实力相对比较“匮乏”的青云QingCloud更是需要不断加大在各业务领域的资金、技术、运营等方面的巨大投入,在资金储备完全没有办法与巨头们相比的情况下,青云QingCloud很难持续突围而出。 更严重的是,国内云计算领域的“垄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阿里云、腾讯云“双寡头”两家独大,二者优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青云QingCloud目前手里握有的大客户资源将非常危险,随着阿里云、腾讯云在To B端的持续发力,以银行巨头、金融巨头、国企巨头等为代表的“头部客户”资源将会逐渐向BAT大厂倾斜,真到那个时候,青云QingCloud就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外部危机重重的市场竞争环境之外,青云QingCloud还需要面对企业内部的种种问题。毕竟它不像老牌互联网巨头那样拥有足够成熟的内部架构、管理体系,一些内部争议的发生也很有可能成为青云QingCloud发展之路上的“拦路虎”。 2016年,青云QingCloud就曾陷入一次影响巨大的“员工期权风波”。当时知乎专栏《职人社》发表了一篇题为《注册在开曼的公司,其期权究竟能不能买?》的文章,这篇文章一度将青云QingCloud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一位青云QingCloud前员工曾是该企业的一名工程师,他于2014年加入青云QingCloud,Offer中包含期权。那时青云QingCloud是一家妥妥的创业公司,所以给出的薪资水平不高,但该名前员工出于“期权是对薪酬的补充”的想法,决定接受Offer并入职。 2015年,该员工与青云QingCloud签订了单独的期权合同。合同规定,员工工作满两年就可以购买 50% 的期权,期权时效时间为员工离职之日起三个月后。 2016年5月,该名前员工在工作满2年之后选择离职,同时提出购买期权。但此时青云QingCloud方面却说“离职就没有期权了”。 此事经过舆论发酵之后引起了青云QingCloud高层的关注,最终青云QingCloud CTO出面与该前员工进行了沟通双方才达成共识,保证了这名前员工的合法收益。 虽然事件最终得到解决,但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了青云QingCloud内部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不占据主导,但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内部问题显然也要引起青云QingCloud的足够重视。 Canalys最新发布的中国云计算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1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2大云计算市场。其中,阿里云、腾讯云占据了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大多数市场份额,它们的市场占比分别为47.3%、15.4%,二者直接“垄断”了全国云计算市场超过六成的份额。 阿里云、腾讯云之下,全球排名第一的亚马逊在国内市场排在第3,市场占比为8.8%。从这一数据上来看,青云QingCloud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显然存在感堪忧,未来更是大概率要面对头部玩家市场占比的继续扩大。 阿里云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经有四十万个数据库迁移上阿里云。仅阿里系内部的2018年天猫双11,阿里云数据库就成功应对了一百倍的日常压力,支撑起 2135亿元人民币的总交易额。 在这种背景下,青云QingCloud有点“小巫见大巫”。 中国云计算行业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在这一行业发展的过程里,青云QingCloud作为独立云计算厂商得以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其中成绩颇为难得。但在巨头环伺之下,BAT大厂们在这一领域不仅规模空前,增速也“毫不示弱”,这就需要青云QingCloud的持续性警惕了。未来,青云QingCloud仍将危机重重。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