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云计算 > 正文

2019云计算开源产业大会丨龚仪:开源软件的三生三世

发布时间:2019-07-03 22:44:43 所属栏目:云计算 来源:中国IDC圈
导读:这个题目是一个客户提醒我的,说你把开源的三生三世跟大家聊一聊。其实我连续参加了三年中国信通院开源治理论坛,我在第一次参加时,觉得挺好奇的,怎么会有这样的论坛,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对这样的话题感兴趣。三年前参加这个论坛时我是听众,会场里只有今

这个题目是一个客户提醒我的,说你把开源的三生三世跟大家聊一聊。其实我连续参加了三年中国信通院开源治理论坛,我在第一次参加时,觉得挺好奇的,怎么会有这样的论坛,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对这样的话题感兴趣。三年前参加这个论坛时我是听众,会场里只有今天1/3的人,去年我成为了演讲者,今年又有幸被邀请来做演讲,屋子里的人越来越满,而且还能坚持到现在不走。

龚仪

我们讲开源治理过程中,对大家能带来帮助的进展比较缓慢,这个过程中是什么样的问题?我多次跟一些企业开源治理负责人聊天时,发现有一个问题,大家对开源这段历史的了解不一样,有些人知道的是一部分,有些人知道的多一点,有些人知道的少一点,所以我自己也很好奇这个事情,去年花了一点时间找了几本书好好看了一下,简单补了一下课。在讲开源治理这个事情过程中,其实还有一个事情挺有意思,即了解一下开源这段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

史蒂文韦伯《开源的成功之路》写于2003年,那段时间是美国对Linux特别关注的时候,这段话简单来说就是要相信软件能够改变未来,软件能够给你带来财富。今天有一句话是软件吞噬一切。今天所说的软件吞噬一切或开源软件吞噬软件的说法不是什么新鲜说法,二十年以前人家就想好了。

Linux创始人是一个芬兰的大学生,他搬家到美国之后,记者采访时,他说我真的才知道原来英文单词里Free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免费,一个是自由。

作为中国人来讲,一看到Free肯定想到免费。去年大家都很关注一些跟开源相关的新闻,如一些公司更改了许可证,去年还听说微软花75亿美金收购了GitHub网站,微软花73亿收购的是诺基亚整个手机工厂,花75亿买了一个托管不属于它的代码的托管网站,IBM花340亿美金买红帽,红帽年销售额是40亿美金。这些事情都挺吓人的。今年又说Google不让华为用安卓了,出了一篇文章说:《美国出口管制法》会把开源软件限制了。大家又担心了,各种问题就在网上讨论。

我也陷入问题当中,跟大家一起讨论,但越来越不舒服,突然之间意识到应该先问自己、问在座每一个人,凭什么我们这么心安理得的认为我们应该免费使用这些开源软件的?都没有贡献过,为什么认为你有话语权呢?没有人会这样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不用回避“免费”这个单词。

我2006年开始做红帽的代理商,见客户第一句话就是:开源软件不代表免费,Free这个单词不是免费的意思,是自由的意思。后来发现都是徒劳,说这些一点用都没有,客户根本听不进去。

GitHub上现在千万个开源项目,有很多,99%的开源软件就是免费的,不用再回避免费这个单词了,不用试图解释这个单词了,就是免费的,就心安理得的免费的用这些软件吧,就占这个便宜吧,我们不要再去忌讳开源软件是免费的这个说法。但是究竟怎么就到了今天出现了这么一个看上去从道德上来讲让我们自己用时都觉得想不通的,这么优秀的软件怎么就不用花钱就能这么心安理得用它了呢?我们要从源头上看一看它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

很多人认为开源软件最近才跃入你的眼帘,不是的,在计算机出现的早期阶段,源代码就是开放的,在那个年代没有闭源的说法,源代码就是开放的。今天很多企业客户要求我们提供源代码给他,其实我们一点都不怕,因为他也不会看的。所以在那个年代,计算机的源代码很少有人能看得懂,在那个年代源代码就是开放的,闭源反而是后来的事,所以大家要搞清楚,不是最近才有的开源,是从有计算机的第一天开始,源代码就是开放的。

在那个年代有几个关键的点:

1.硬件。在那个年代,IBM大型机才等于计算机,然后出现了一家DEC公司,认为计算机这么昂贵肯定是不对的,因为那个年代的计算机动不动就是几百万一台,那时候做计算机研究的一些大学里的实验室确实也是靠美国偏军方的一些政府机构,如国防部出钱来资助的。在60年代,美国国防部所谓的ARPA,每年大概要花300万美金给麻省理工的人工实验室做人工智能研究。我们最近这两年才火的东西,60年代麻省理工大学就有这样的实验室了。

DEC公司把服务器直接降到了1万元/台,但1万元/台的服务器不但价格便宜了,体积也小了(三个机柜大小)。这么便宜的服务器给大学里做研究的学生和老师们释放了巨大的空间,才开始了计算机软件工业的开始。计算机软件工业是从60年代开始的。出现了一批黑客,有一本书《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在60年代,就把计算机看成是构建社区的工具,60年代计算机就是研究人员搞的,就是一堆“怪物”在搞的事情,但是这帮黑客认为计算机是构建社区的工具,不应该是一帮特权拥有者在实验里玩的东西,60年代的黑客们就能有这样的判断、这样的认知,到今天为止我们人手一个计算机作为你构建社区的工具了。这个历史也才50年而已。

1969年是关键的时间点,1969年诞生了两样东西:Unix操作系统、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Unix操作系统诞生于贝尔实验室,当时在美国最牛的公司——AT&T,由于在当年做电话电报通信产业极度垄断,所以被法律限制只能做电话和电报相关的事情,所有其他事情不允许做。这种情况下,只能跟大学里联合做一些操作系统研究性的项目,但后来他们放弃了,其中有一个Ken Thompson的程序员很失落,因为他参与研究项目过程中,顺手写了一个游戏《星际旅行》,现在不能参加这个项目了,回到家里以后,家里只有一台比较低端的DEC公司的小型机,还想玩这个游戏,他用了一个月假期时间写了Unix系统。Unix操作系统在那个年代被叫做兽皮和石头,是一个玩具。Ken到现在依然在编程,是Go语言的开发者之一。

他的同事Dennis Ritchie,他们一个人写Unix,还有一个人写C语言,Dennis2011年去世,同年去世的人还有乔布斯。

《Unix的编程艺术》这本书里充满了哲学,如果觉得你的职业生涯跟开源必然有关,不管是真正开源程序员的拥抱者,还是像我这样从开源上挣点钱的人,这样的书都必须看一看。

到了70年代,Unix从贝尔实验室流传到了大学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了历史上的关键节点,他们是第一次把Unix操作系统和一些编程语言工具和所谓屏幕编辑器跟操作系统做了一个打包,伯克利的软件发行包是这么来的,包括到今天为止,Linux操作系统不是一个软件,是由若干个软件组成的发行包。伯克利BSD在我的解读当中,我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至少在70年代,伯克利大学在Unix操作系统操作上起到了非常主要的推动作用。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