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力沉浮记:“星战”游戏发展简史(上)
对当时的卢卡斯艺界来说,平庸也不是能轻易做到的事。2000年的《星球大战:破坏》(Star Wars: Demolition)是一款在PS和DC上推出的动作竞速游戏,很快被列入了“最烂‘星战’游戏”系列;《星球大战:超级爆炸赛车》(Star Wars: Super Bombad Racing)想要在PS2上模仿《马里奥赛车》,结果因为画风过于幼稚无法被“星战”迷接受。 平庸的《反抗军》没有打消卢卡斯艺界探索RTS游戏类型的热情,他们先是推出了史上最差“星战”游戏的有力竞争者《星球大战:舰队指挥官》(Star Wars: Force Commander),后来,又向全效工作室借来了《帝国时代2》的引擎,开发了《星球大战:银河战场》(Star Wars: Galactic Battlegrounds),也没能逃避换皮游戏平庸的命运。 ![]() “绝地武士”系列是为数不多当时还能保持高水准的“星战”游戏,无论是卢卡斯艺界自己开发的《黑暗力量2》,还是外包给Raven工作室的《星球大战绝地武士2:绝地放逐者》(Star Wars Jedi Knight II: Jedi Outcast)都是叫好又叫座,“星战”迷对于“用机枪和光剑屠杀风暴兵”这种事尤其热衷。同时,由Factor 5开发的街机风飞行动作射击游戏《星球大战:侠盗中队》(Star Wars: Rogue Squadron)成为黑马,在原本并没有太多关注的情况下,因为爽快的玩法、充足的内容广受好评,2001年的续作媒体均分达到9分以上。 ![]() ![]() 偶尔的闪光无法弥补“星战”游戏整体质量的大滑坡。2002年,卢卡斯艺界管理层终于公开承认错误,作为改善的手段,在大幅缩减“星战”游戏立项的同时,Raven和Factor 5这些优秀第三方的开发能力得到了信任,卢卡斯艺界开始考虑更多外包游戏的可能。因为有了这样的反思,“星战”游戏即将迎来一段最璀璨的时光。 (未完待续) 来源:触角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