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开放自动驾驶,真正意图是什么?
这个桔视,功能介绍也很明确,主要包括内外2个摄像头。内视摄像头可以识别车内司机的状态,比如是否存在疲劳驾驶或者抽烟打电话等行为,当然也可以录像,提高运营车辆的安全性;外视摄像头相当于一个“行车记录仪”,可以采集驾驶场景信息。 滴滴在桔视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算法筛选,将实际场景中的车道线、行人、车辆等抽象出来,导入仿真引擎中,进行自动驾驶算法的仿真训练。 事实上,Mobileye推动算法优化,也是依靠车载后装设备进行大规模的场景采集工作。特斯拉属于前装,但也要借助车主遇到的种种实际场景助其算法优化。 所以,只要桔视实实在在的具备场景采集能力,而滴滴也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数据,那么,这会成为滴滴的核心优势,再凭借庞大的运营规模效应,快速迭代,有机会做到“后来居上”。 自动驾驶并不是一个多么新颖的概念。 真要追溯的话,在上世纪50年代,业界已经有了类似的畅想,当时是为了降低事故率,提高车辆驾驶的安全性。 只是,如今我们拿出了更接近自动驾驶终极效果的产品,但论成熟度,还需要不断精进。只是,千万别忽略了,自动驾驶的初衷没有变,仍是为了更安全的出行,将人为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面对新事物,我们总需保持谨慎,免不了会陷入一个“襁褓困境”。 正如在划定区域内进行自动驾驶的测试,虽然是公共开放道路,但测试车辆头顶那么硕大的激光雷达,车身再贴着明确的LOGO,正常路过的社会车辆谁还不远远地躲着它走? 所以,测试车辆的场景难度其实是大大降低的。但是,不去经历复杂的实际场景,这个襁褓中的孩子怎么可能长大? 话又说回来,当这个孩子的判断能力还不够强大时,为了安全,我们又不敢把它放在真正复杂的驾驶场景中去自我学习。所以,这就形成了“襁褓困境”,多数时候在裹足不前。 从目前看,解决的办法仍然是从实际场景中采集海量的数据,然后放入仿真引擎中,让机器进行自我学习,也就是“先修炼内功,在书本中阅尽各种复杂场景”,再“分阶段毕业”,慢慢开放真实的道路测试。 很显然,数据会成为自动驾驶的一处金矿。矿越大,挖的价值越大,挖矿技术更强,挖出的金子也会更多。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