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读国产UWB芯片级解决方案的机遇
此前,中国无委会发布过一个标准,其对UWB LB功耗有很低的功率限制,功率谱密度远低于FCC的限制,达到-70dBm/MHz,这意味着低频段在公开的空间中无法使用。针对此,陈博士提出建议,手机等应用可都集中在6.5G以上的高频段。陈博士提到,UWB芯片设计厂商,除了Decawave之前行业用户垄断产品都是在LB,后面新出的芯片(包括Decawave新出的)都集中在HB。 基于该点也面临着一些设计上的挑战,如: 实现低功耗宽频段锁相环,覆盖6.5G~10G的范围; 面积占比如何实现最优化; 快速启动及快速锁定的实现需要较高的技术积累。 在芯片设计过程中,其挑战并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以上所提到的两个方面,事实上,如何实现标准测距与增强测距同时支持、各类定位算法、安全测距以及数据加密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的挑战,如: 更复杂的收发机结构实现复杂多样的调制方式; AES-128硬件加速; 较大规模的专用数字电路实现多种编码方式和底层MAC功能 较高性能的CPU实现更复杂的MAC功能和上层协议 自有的抗多径高灵敏度接收信号时间测量算法,兼容多种测距方案; 如何让外部器件最少化,以降低成本等。 05、结 语 随着去年苹果在其手机中植入UWB技术,再次将UWB消费类市场应用引爆。 正如前文所提,UWB在消费类电子市场的应用爆发的趋势显现,对于国内UWB芯片厂商来说,各方面也都发出了良好的信号,预示着机遇的存在: 首先,在这次市场爆发中,中国或将成为爆发的主场,且在芯片领域,近年来国产替代一直是主旋律。 其次,从当前UWB发展进展来看,UWB芯片的研发和国外大厂存在的差距仅为半代到一代,这在整个芯片发展历史上或许算得上是最紧跟国际进展的了,且目前欧美芯片大厂入场的还不多,竞争相对较小。 当然了,在各标准协议还未定稿的情况下,也要求入场的企业对技术协议有较好的把握,同时还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满足相应市场需求。 注:本文仅对部分重点进行了整理,欲观看沙龙直播全程视频请点识别下方图片上的二维码进行回看。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