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大机会时代” 优刻得会是长局的胜利者
比如,虽然体量比不上某些巨头,但UCloud始终坚持,要“牢固占据新基建核心底座的位置”的这个理念,为了占据这个核心位置,也为了满足新基建对算力的持续增长的需求,UCloud推出了“快杰”云主机,搭载了第二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采用NVMe SSD硬盘、25G RDMA网络,网络性能最高可达1000万PPS,存储性能最高可达120万IOPS。,在用户需求最多的核心产品地带,UCloud一直在进行迭代创新,这体现了UCloud比较务实的产品思路,不玩花样噱头十足的“黑科技”,把资源都投入到有商业价值的产品上,公司才能集中精力搞发展。 新冠肺炎催生了办公、医疗、教育等行业的“线上解决方案”,加速了各行业与“云”的结合,也对不少服务企业提出了新的考验:持续攀登的高并发、多连接,需要更加高性能稳定的云平台支撑,确保不宕机、不卡断以及流畅稳定的云上体验,快杰可谓生逢其时,特别是快杰云主机的I/O读写能力,对比其他云厂商最高可达到10倍的差距,平均时延可降低近6倍,优势非常出众。 可以说,快杰云主机、CDN等产品,属于UCloud的传统优势项目,这些项目的核心客户,绝大多数都是互联网各赛道的佼佼者,例如字节跳动、快手、美团、拼多多、爱奇艺、哔哩哔哩、YY等。它们懂技术、需求高、也因为业务规模极为庞大而对成本敏感。 如季昕华所预测的那样,这些企业都在疫情期间遇到了业务快速成长而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UCloud预测到了这些需求的井喷式发展,得以提前扩充业务承载能力,结果是不仅扩大了这些大客户的销售额,还建立了更深层的合作。 UCloud联合创始人华琨还特别提到了直播这一应用场景:“针对直播,我们做了大量研发工作。从以前的点播到现在一对多的直播,还要实现有效互动,这对音视频的处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为云厂商,提供对视频的支撑也是一种基础能力。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企业用户能够低门槛获取这些基本能力,不断提升应用体验。” 另一个被UCloud视为重要成长空间的是传统企业业务。今年8月,UCloud首个自建的数据中心——乌兰察布数据中心封顶,紧接着,UCloud又在上海青浦动工建设第二个数据中心,预计都将在2021年建成投产。这些数据中心将为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提供大型的混合云服务。押注混合云也是UCloud的策略,根据IDC的数据,2021年,90%的企业将采用混合云。 对此,UCloud也有长期的洞察,季昕华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指出:“现在行业的需求中,能够提供更大的业务空间的,反而是传统企业、政务市场,它们的需求和互联网企业截然不同,它们更需要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新的基础设施来升级商业决策和商业创新的能力。我们的对策则是,为这些企业提供完整的Iaas或者Paas、Saas的解决方案,并帮助这些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完成向(首席运营官)的转变,这种转变建立在企业已经充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这是一个非常大而且利润空间丰厚的市场。” 作为新基建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字政府的概念诞生于智慧城市之后,是数字中国大背景下,政府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最终表现形式。数字政府,也是促进政府改革、社会创新发展的牵引力,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推动力。 但是,政务市场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市场,它们既需要打通数字孤岛,促进各种决策要素在部门间加速流动,又需要高度的安全性,守住国家政务的安全线。 而对于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需求,UCloud敏锐的捕捉到了解决方案——在原有云计算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对数据流通关键技术的研发,在业界率先提出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概念,推出了数据可信流通平台“安全屋”。 从技术的维度看,安全屋产品将堡垒机、密钥管理、权限控制等安全技术相融合,提供一整套基于云端的安全技术、计算技术和流通规则,确保数据所有者对数据的绝对控制权,数据需求方仅可获得计算分析后的结果,无法接触原始数据,确保在数据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数据的安全共享,规避了数据的二次交易、数据泄露等风险。 正是这种将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技术和方案,恰恰敲开了政府客户心中最后的一道门,打开困扰数字政府走向数据开放的关键一环。安全屋支持厦门建设的全国首个大数据安全开放平台,已开放数据总量116448条,开放资源目录805条、开放安全目录41条、开放空间资源33条,广泛应用在政务决策、普惠金融、商业选址、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等各多个场景。 安全屋的落地开发,使数据开放从理念走向现实。 以上并非UClould在“大机会之年”获得的所有成长,但我们发现,除了善于抓住机会,如果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待UCloud的竞争力,笔者倾向于用两个短语来概括——“有预见性的发现新成长空间”和“始终以优秀的性价比来作为差异化的底色”。 003.做更大的中立服务商 如果要总结UCloud的竞争优势,我们会发现它们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了差异化创新,这或许是因为,正是因为体量较小,相反更激发了UCloud的求生欲,它们知道只有生而不同,才能独辟蹊径,才能生存、发展、做大。 不过,给UCloud在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的伸展空间的,有一个堪为“根本”的特点,那就是UCloud的“中立属性”。 季昕华是这么解释的:“中国的互联网格局,导致巨头之间往往伴随具体业务的竞争,所以他们对数据的中立化非常敏感。而在中国云计算赛道的头部企业中,其余几家都存在各种交错和交叉,而相反,UCloud在头部赛道的五强中,是中立属性最明显的,加上用户对我们的技术实力的认可,使我们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 比如说,在刚才我们列举的不少UCloud的客户中,其实有许多企业是有强竞争关系的,比如字节跳动与快手,爱奇艺与B站,但这些公司却都能接受把一部分核心业务放在UCloud的平台上,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信赖,而是UCloud长期围绕“中立”属性建立的品牌势能和业界口碑。 接下来,笔者要谈谈对UCloud的未来预测。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