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了!这些“网红”可能都是假人
这位 " 假人 " 名为拉斐尔 · 巴达尼(Raphael Badani),他将自己包装成美国知名新闻平台 Newsmax 的内部人员,从事 " 政治风险顾问、国际关系高级分析师 " 相关工作。 利用这一身份他发表过有关 " 伊拉克如何伊朗的控制 "," 迪拜为何如此动荡 " 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还被美国 Washington Examiner、RealClear Markets,、American Thinker 以及 The National Interest 等多家媒体转载。 但后来发现此人并不存在,其个人资料全部为伪造,文章也窃取自圣地亚哥创业公司创始人的博客。 此外,与以上有政治意图的造假案例相比,该技术可能被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社交,虽然不会涉及违法犯罪,但它确实在构建一个虚假的世界。例如有网友称, 不难想象,未来我们会经常看到此类分享照——与 " 假朋友 " 聚会,与 " 假狗 " 闲逛,抱着他们的 " 假婴儿 "。 仔细看,肉眼看也能识别 当然,随着造假信息的泛滥,相关反识别技术也在陆续推出。 目前的主流技术包括人脸 X 射线( Face X-ray)检测、背景差异检测(Background Difference)、情绪识别网络(Emotion Recognition Network)检测,以及生物学信号(Biological Signals)检测,最高识别率可达到 99% 以上。 此外目前的人脸造假,无论是视频还是图像方面,还远未达到毫无差错的地步。 如果用肉眼观察,也能够发现一些痕迹。比如通过一些配饰, 图中的耳环看起来很相似,但细心一点可以发现有明显区别。另外眼镜也是一个常用的衡量配饰,GAN 创建的眼睛,框架两端经常会不对称,或有轻微变形。 在对称方面,GAN 在耳朵、眼睛的生成上也会有不一致出现。 最后,最明显的痕迹就是伪影和背景。 伪影就是在原图像上出现了并不存在的各种形态的混色影像,这一点最容易识别。伪影也是衡量合成图像质量的关键指标。此外,目标人脸之外的背景也是重点,如变形的树木、错位的草坪等。 引用链接: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0/11/21/science/artificial-intelligence-fake-people-faces.html?action=click&module=RelatedLinks&pgtype=Article https://apnews.com/article/bc2f19097a4c4fffaa00de6770b8a60d https://www.thedailybeast.com/right-wing-media-outlets-duped-by-a-middle-east-propaganda-campaign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