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中国平安进入医疗生态总体战
要理解纵向的意义,首先要了解政府在医疗行业的地位。一方面,国内绝大部分核心医疗资料都被公立医院把握,而这些公立医院的背后是政府。另一方面,政府也有很大的意愿去推动技术在医疗场景中的应用,来解决医疗资源短缺和效率等问题。 在执行过程中,平安智慧医疗为监管机构和医疗生态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依托"四轮"驱动赋能政府端,纵向打通服务。 所谓"四轮",即服务机构、服务医生、管理疾病、管理药品。具体而言,依托智慧医院核心系统,助力医院全面提升运营;赋能医生,打造医疗领域的"Bloomberg"智库AskBob,在临床、科研等领域全方位的辅助医生;赋能公共卫生系统,以应对流行病突发事件,赋能慢病管理以提升全民健康质量;在药品方面,提供药物研发、质管、集采一揽子方案。 报告显示,通过平安智慧医疗产品服务,影像诊断耗时耗时从15分钟降至15秒内。目前,平安智慧医疗已在全国约90个城市落地应用,并在海外市场得到拓展,覆盖约2万家医疗机构,服务45万名医生,且仍在不断巩固和拓展当中。 拉长周期看,平安赋能政府更大的意义是,在提升行业效率的同时,为产业链各方在线上重新构建了新的工作模式和信任关系。而这些资源和信任的积累,都为平安医疗生态圈构建了极高的竞争壁垒。 当然,平安医疗生态圈的价值还不止于医疗行业本身。某种程度上说,医疗生态圈与保险行业的潜在协同,才是更大的想象空间。 03 打响生态反哺金融的第一枪 近年来,平安一直在坚持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发展战略。市场对此理解并不深入。 从这个角度上,医疗生态圈与保险主业协同价值的显现,不仅是近年来平安生态赋能金融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也是平安打响生态反哺金融的第一枪。 具体来看,平安医疗生态圈和保险业务的协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医疗生态圈覆盖的海量流量,为金融业务拓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截至目前,平安医疗生态圈覆盖了200个城市、1.8万医疗机构以及3.46亿用户。有数据显示,平安15%-20%的新增金融客户来自医疗生态圈。 其次,通过医疗生态圈,平安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提升客户粘性。数据显示,使用医疗生态圈服务的金融客户客均合同3.1个,而不使用医疗服务客户的合同只有2个。换句话说,医疗生态圈金融客户客均合同数更高。 更多的合同数量,也带来完全不同的客户价值。数据显示,使用医疗生态圈服务的金融客户AUM约10000元,而不使用医疗服务的客户AUM只有5600元,相差接近一倍。 第三,平安在医疗端强大的科技能力有利提升保险的效率、风控及定价。目前,平安已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诊断辅助平台、全球最大慢病管理平台、全球最大的医疗数据库、全球第二医疗科技专利申请数,具备全球领先的科技实力。 以数据库为例,据平安集团首席医疗科学家谢国彤介绍,目前平安已经拥有疾病库、医疗产品库、处方治疗库、医疗资源库、个人健康库等五大医疗数据库。 其中,疾病库包含约10万个疾病概念、42万疾病术语等;医疗产品库包含18万份药品说明书、8.4万中药方例等;处方治疗库包含15万条处方信息、3千万医学文献等;医疗资源库包含50万中国医生信息、220万科研人员等;个人健康库包含10亿诊疗信息等。 医疗健康生态圈反哺金融的故事已经开始,其他生态圈的发力也必然不会太远。 那么,这个医疗生态圈能够撬动的价值空间到底有多大?2019年新增3657万客户中,有40.7%来自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而平安集团仍有3.4亿左右的互联网用户,未转化为集团客户。 即使未来平安集团互联网用户不再增长,按每个用户AUM在现有基础上增长一倍计算,平安管理客户资产就高达38080万亿。要知道,2019年末,平安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也只有19827.21亿元。换句话说,生态赋能将为平安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规模带来2倍增长。 拉长周期看,随着越来越多产业生态的成熟,赋能保险业务,平安的价值也将面临重估。 结语 很多人说,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如果说上半场,稳准狠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杀手锏。那么下半场中,在一切皆可互联网的环境中,比拼的将是互联网之外。构建产业生态圈,需要的是耐心。 在C端到B端掀起产业互联网浪潮的当下,平安锚定了医疗健康这个行业。毋庸置疑,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很考验企业的耐心,甚至是底气。 这也意味着,平安必然需要度过这漫长的积累过程。黎明时分的朝霞,也必定更加绮丽、绚烂。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