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厂商应该重新思考手机摄影了
手机摄影是一条长赛道,在这条赛道上没有捷径,只能靠不断的技术积累,vivo 属于其中的一个典型。 在 9 月 7 日的影像 + 发布会,包括之前的影像活动上,vivo 一直强调的一句话是:「还原眼之所在,又要超越眼之所在」。按照 vivo 官方所说,是这样解释的: 对客观世界的记录与还原,代表我们理性的一面,展现我们与身边这个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的表达,是我们内心情感的映射,表达我们对自己与世界的理解和期望,它是感性的一面,是超越真实世界的。客观与主观,还原与超越,总结起来就是从「还原眼之所见」到「超越眼之所见」。 对这一句话的解释如果提炼出关键词的话其实就在于「还原」和「超越」。 而再进一步说,还原的是什么,还原的是客观世界,首先意味着优秀的硬件基础,要有优秀的镜头和感光元件,要把纯净度、白平衡等影响基础画质和观感的部分做到符合眼之所见。 超越的是什么,是主观世界超越了客观世界,比如极夜模式捕捉人眼看不到的暗处,星空模式将时空压缩在一张照片,流云星光算法对云朵、飞机、流星等物体的运动状态保留等等。 一直到用户后期比如剪裁和重新构图,调色与滤镜的使用,到最后在平台上的分享,不仅仅是眼前所见,也是所得。 问题是,要怎么做?对此 vivo 自己总结了两点出来: 1. 有足够强大的硬件性能,比如优秀的镜头和感光元件 2. 要吸收和转化来自专业影像领域的、完整的前后期流程和技术,才能做到让消费者满意 一句话总结,所有的努力都是让 vivo 手机能够成为消费者的创造工具。让消费者摆脱功能、场景、时间的限制,获得愉悦的影像体验。 手机影像是自我表达,也是大时代下个体存在的记录 为什么手机拍照已经成为了手机功能最重要的一环,让不同品牌开始隔空 Battle?因为它已经连接到了现代人最本质的一些需求。 从自我需求来说,分享照片成为了现代人自我表达以及社交行为最根本的方式之一,为什么微信朋友圈默认不能分享纯文字,为什么二姑三舅天天要在家庭群里分享小孩的照片,并乐此不疲。 手机摄影,不仅是满足我们自我表达和创造欲的工具,同时也是连接彼此的社交工具,这个工具复杂的功能就像我们的人性一样复杂,因此它是一个现代人不离手的工具。 在被快节奏的生活和时空分割的当下,手机拉低了我们自我表达的门槛,提高了满足社交需求可能性,深夜发一条朋友圈就为了寻找一点点心灵慰藉。 贾樟柯的电影最爱聚焦大时代下的边缘小人物,再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反应大时代的变化。 实际上正式无数的个人表达,组成了我们这个大时代,著名肖像摄影师肖全有一套很著名的作品叫《我们这一代》,记录了这个年代下最真实的个体。 但无论是肖全还是 vivo 长期携手的《国家地理》,其实长期以来一直都是行业翘楚,是在专业领域获得很高成就的摄影师或者机构,在电视、专业杂志、知乎都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被讨论,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就有点「曲高和寡」了。 与 vivo 的合作成了专业下沉的契机,让专业领域的摄影大师也能够和最普通的大众消费者产生联系,比如 vivo 手机里现在内置的「肖全滤镜」功能,就是专业与大众结合,尝试落地到功能上的一次体现。 其实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vivo 一直在研究和理解最普通的大众消费者,但又没有局限于大众用户,无论是 FIRST 电影节、《国家地理》、肖全、刘雯,vivo 都试图在不同的领域中,把专业和大众拉的更近。 这样一来,一个从上而下的管道就形成了,金字塔顶端的知识与经验,也有机会能传递给最普通的一个用户,这显然是件好事。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