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窗有“眼”:我会被 100 倍变焦手机盗刷、偷窥吗?
《华尔街日报》记者曾做过一次针对工作场景下的偷窥测试:一家咖啡馆中,一名私家侦探隔着 5 米距离清楚拍到这位记者电脑屏幕上打的句子," 我知道你在偷看我!" 这也可能是这名记者的无声抗拒。 图源 / 网络 一位网友在飞机上隔着两排距离,拍到一位乘客正在修改的文件,甚至连铅笔画上的标注,也一清二楚。尽管这位网友表示,她不是恶意偷窥,但手机相机让她难以抑制自己的 " 好奇心 "。 三星发布 S20 Ultra 之后,英国《每日邮报》发文称,担心一些用户误用这个技术做一些邪恶的事情,比如从远处偷窥他人的床和办公桌,但文中透露出无可奈何。 今年 4 月,小米集团副总裁常程在微博上发表不当言论,将小米 10 青春版这款 50 倍变焦手机描绘成可以 " 偷窥篮球场男生裤裆开裂、对面女生宿舍的神器 ",并因此引起舆论质疑。 图源 / 网络 只是,风波平息后,担忧声在网络世界中再度沉寂。 华为花粉俱乐部中,多位网友笑称不要用 P40 Pro 100 变焦功能偷窥别人,玩笑背后,是意识到的潜在风险。 与善忘大众不同的是,窥私欲望暗流涌动,而黑产已蠢蠢欲动。 法律上,生产、出售微型摄像机、针孔摄像头等偷拍器材属于违法行为,电商平台上此类商品都属于禁售商品,但在黑产圈,有卖家正在提供长焦手机的改装服务,购买者可以将其作为微型摄像机的替代品。 " 放心吧,原来的镜头功能还能够用,远距离、近距离都能看!" 一位卖家给记者报价,在一台华为 P40 Pro 上搭载一个针孔摄像头收费 3000 元,而改装一台 P30 Pro 的价格是 1500 元。另有一位卖家宣传称,如果不放心,改装费用可以在闲鱼、转转上支付,收到货后再确认。 手机相机本该记录一个光与影的世界,只是在偷窥欲望下,偏离了轨道。 记者手记:一部看清世界的手机,一个放大欲望的镜头 测试中,记者反复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引起关注的问题?我们到底是在警醒,还是在教唆? 但在实际采访中,答案变得越来越清晰:对工具的恶意使用,并非不存在,只是隐藏于冰山之下,我们需要让这些暗藏的风险浮出水面。 今年 5 月份,一加 8 Pro 手机因后摄配备红外光敏摄像头,因其可在某种程度上透视物体而引发争议。最终,这一功能被叫停。 图源 / 网络 如今,潜望式镜头、高变焦手机正逐渐进入人们生活,当它成为比人类视力更好 " 眼睛 " 时,被不良使用的概率大大增加,毕竟,谁会注意一个玩手机的人呢? 那么,面对有可能存在的偷窥,我们能做什么? 给手机贴上一层防窥膜,输入门锁时遮挡手指,拉上房间的窗帘 …… 不要忘记,人眼不可及处,可能还有一只 " 眼 "。 或许有人会说,如此防范有些悲观,甚至有些杞人忧天。 很多人愿意相信,技术本质是中立的,但事实上,技术放大了人性的欲望。与看清世界的幻想相对应的,还可能有困扰、损失和伤害。当不法分子执于偷窥欲,技术开始带着戾气,它会给一些人的生活带来伤痕。 福柯曾提出了全景敞视理论,其核心是如果囚犯被关在一个透明可视的监狱中,他会因为担心被监视而实现自我约束。同样,在信息时代,越来越便利的偷窥工具如同全景玻璃窗外的监视器,它可以侵入个体的私密空间,也能远远地窥探普通人的一举一动,而人们一旦意识到这点,将不再拥有内心的自由。人们正被动地接受 " 全景敞视 " 的到来,不管偷窥中带着好奇还是恶意。 有解决方法吗?直至操作完这个选题,记者并无太好答案。韩国和日本为了防止偷拍,要求在本国销售的 iPhone 拍照时,必须有快门响声,但在长距离拍摄时,这个限制失去了作用。 回看《后窗》,豆瓣上有一条高赞评论:如果结局警察发现谋杀案不成立,这部片子结局会更好。 隔窗有 " 眼 ",镜中窥人,窥探的是私隐,镜头反射的却是人性。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