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国产芯回忆录:造光刻的去卖早点,搞 EDA 的去组装电脑

发布时间:2020-08-19 01:24:55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CSDN
导读:作者 | 马超 出品 | CSDN " 十年长作江头客,樯竿又挂西风席。" 如今到了我国芯片产业的突破阻碍,浴火重生的时刻了。受美国限制令影响,台积电上月表示 9 月 14 日后将不再对华为供货, 8 月 14 日中芯国际也表示,将停止支持华为。 中芯国际此举实属无奈

未来我们该如何应对?如果继续走市场竞争的方式,那么让我们的光刻机厂直接和国外巨头竞争,无异于让未成年的孩子上擂台与拳王较量,毫无胜算可言;而如果想继续保留光刻技术团队,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这个耐心与定力,能够容忍一个持续亏损,还消耗资源的项目长久的持续下去呢?

如果光刻项目被砍掉,正如前文所说由于光刻属于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相关人员很难在企业内部转型去做 IT 研发工作的,他们是否又要去卖早点呢?To be or no to be,It ’ s a question。这是我长久以来所听到最发人深思的问题了。

帮人攒电脑,办 WPS 培训班,EDA 工程师转型

从产值角度来看,EDA 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占比不大,2018 年全球 EDA 行业市场规模仅为 97.04 亿美元,这与动辙上万亿的半导体行业相比不算什么,但 EDA 被称作是 " 芯片之母 ",离开了 EDA,整个芯片产业都得停摆。

EDA 也是我们的短板,Cadence、Synopsys 和 Mentor Graphics 三大美国 EDA 厂商,几乎占据我国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与光刻机情况也十分类似,我们 EDA 软件的研发方面起步也不晚。

1978 年秋,在中央刚刚提出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时候,桂林阳朔举办了 " 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 " 会议,这次会议被誉为我国 "EDA 事业的开端 ",当时有 67 个单位,140 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据称当时有关 EDA 的讨论还只停留在学术层面,我国 EDA 元年是在 1986 年,当时为了更好推动集成电路产业,我国动员了全国 17 家单位,200 多位专家齐聚原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开发自主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 熊猫 EDA",7 年之后的 1993 年," 熊猫 EDA" 正式推出。

EDA 三巨头中的 Synopsys、Cadence 都在 1993 年入华,Mentor Graphics 在 1995 年的北京设立销售办公室。

当时处在襁褓中的熊猫 EDA 无法在价格战中取得优势,国内 EDA 产业在 1994 年至 2008 年陷入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 " 沉寂期 "。令人欣慰的是华大九天基本继承熊猫 EDA 的相关技术,为 EDA 项目保留了火种。

为 EDA 产品写代码的程序员转型去做其它 IT 项目不是什么难事,据称当时 " 熊猫 EDA" 团队有相当一部分都直接转型到了华大集团,也有人办起了电脑培训班,或者到中关村去攒电脑,当时下海人员的收入普遍比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做 EDA 的研发要高十倍以上,所以对于转型带来的痛感不并算强烈。

虽然我国在 EDA 方面的火种一直没断,想在工业软件方面取得突破,我们依旧有很多坑要迈,很多路要走。

台积电、三星等厂商在开发新工艺时,基本不会考虑与国内 EDA 厂商合作,使得我国 EDA 厂商的 IP 库不够丰富,这就像只有 Photoshop 却没有滤镜一样,会极大地限制芯片设计师的发挥。

这方面如果想突破,就必须取得芯片方面全产业链的进展。想在芯片制造的全产业链取得进展,没有捷径可言,只能靠时间的积累,所以笔者担忧光刻之问 " 美国如果放松限制,我们该如何应对 ",在这里呼吁大家给予我国芯片产业以更多信心、耐心。最后祝我国的芯片界同仁," 步步常由逆境行,极知造物欲其成 "!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