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基础研究与场景应用是AI新基建的“两条腿 ”
在长文本检索方面,人们在大多数场景中的交流以及内容输出其实往往是没有被记录下来的,运用智能语音技术,通过将语音转化成为文字,经过分类、抽象、结构化处理等多重加工后变成可存储信息,后续便可以通过搜索等方式,实现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此前,在InfoQ与网易副总裁汪源的采访交流过程中,汪源曾将新基建带来的发展机会分为信息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三个层次,并指出国内企业由于行业、所处地区发达程度以及技术采用程度均不同,不同企业分别对应着不同阶段的“新基建”机会。新基建的“新酒”,其实只要存在企业借力IT技术转型升级的需要,便会一直存在。 围绕着语音交互以及长语音处理这两大环展开,出门问问正挖掘市场需求,做新的运用,产品的创新。“将AI做成一个新的基石,深入到底层中去,新技术的加持将有效提升服务效率以及质量,增强体验感。 拥抱全球化与更高层次理想 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出门问问之前李志飞曾在谷歌美国总部任职科学家。在2015年创业两年之后,出门问问更是成为了谷歌退出中国5年后再次布局中国市场的首笔直接投资对象,李志飞对于中美两国之间科技及其产业化的理解,因此也比绝大多数人要更加深刻。 对于最近比较敏感的中美关系问题,李志飞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美两国发展到今天,其实谁脱离了谁都能够发展,只不过彼此的发展都不会那么好。回顾过去的20年,全球化确实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进步,如果非要强行脱钩,对双方都不利。”在李志飞看来,我们还是需要有更高维度的追求与抱负,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得失。 从以一名技术者身份创业之初,李志飞早期带领着一批实习生去做技术,技术出来之后由于赚不到钱又去做产品,思考企业的商业模式,当完成了从技术到商业的全部闭环之后,李志飞打通了自己创业的“任督二脉”,因此也更容易平衡技术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商业化的公司,20%-30%左右的精力会花费在底层技术研发之上,另外70-80%的东西更多是需要将这些技术、算法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将他变成商品。”李志飞并不太担心如今业界谈论已久的AI技术理论趋于停滞展造成的商业化影响。 “即使前沿技术发展缓慢了,依然会有其他一些新的维度可以创新”,李志飞对下一步AI商业化持乐观态度。而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之下,AI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同样将大有可为。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