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匠魂》直播上线,百度百科助燃非遗“传承之火”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传承最为突出的历史见证者,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向政协提交了“关于优化非遗政策引导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提案”。提案中不仅对当前非遗政策的改进提出了改进意见,更着重强调了引导非遗产业化发展,打造“大国工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非遗产业发展及传承的背后,是“非遗技艺”和“非遗匠人”的共同支撑。 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璀璨的华夏文化孕育了瀚如烟海般的工艺技艺及能人巧匠。目前我国已入选非遗名录30项,世界急需保护非遗名录7项,数量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丰富夺目的非遗文化目前正面临着市场萎缩、传统技艺流失、传承人不足的发展困境。尤其是对于非遗匠人们的挖掘、宣传亟待提升。 为了更好地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促进非遗匠人的品牌化塑造,7月27日,百度百科正式上线《行走的匠魂》系列直播节目。这是一档由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首次打造的中日非遗传承人纪实直播节目,主要聚焦中日两国相同领域的两位不同非遗匠人,以“技·艺”为主线、用直播形式展现非遗技艺的历史沿革、制作流程及现代传承,推动观众“穿越古今,与历史对话”,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朱府铜艺”传承者朱炳仁直播“铜之技艺” 7月27日晚19点,《行走的匠魂》首期直播正式开播,直播嘉宾为中国铜雕唯一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朱炳仁。作为现今中国95%铜建筑的缔造者,朱炳仁先生在直播过程中全面回顾并讲解了“朱府铜艺”的发展历史。“朱府铜艺”起兴于浙江绍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1875年,朱炳仁的曾祖父朱雨相弃道为匠,开了第一家铜铺,自此书写了绵延四代的“朱府铜艺”兴衰史。伴随着铜铺生意从铜器物小作坊到铜建筑制造商的转变,朱家一门的书香血脉也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得到了传承。 (《行走的匠魂第一季第一期开播,我国铜铸建筑泰斗朱炳仁讲解铜文化与家族兴衰》) 在此次直播过程中,朱炳仁先生深刻剖析了铜铸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如果说“朱府铜艺”的背后,是对于家族理想、父辈夙愿的继承和延续,那么作为雷峰塔、峨眉山金顶、大洪山金顶等著名铜建筑的主导建设者,如今的朱炳仁先生更加关注“铸铜”、“熔铜”等传统技艺如何在我国更好地传承下去,不负朱家四代“敢尝试、敢创新、敢于重新开始”的练达格局和家国情怀。同时朱炳仁先生认为,铸铜、熔铜艺术自身的发展也在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中,擦出了别样的火花。例如其进入国家博物馆的熔铜壁画作品《阙立》、被国家文化部收藏的熔铜壁画作品《百花齐放》,均在不同程度上,与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相映成趣。朱炳仁甚至自己创作了《想象中的达利》等作品,用以表现熔铜艺术“化硬为软”的独特艺术价值,在解构层面上,这一点与达利“时间软化”等相关作品形成了艺术共通。 (直播现场:朱炳仁先生详解杭州灵隐寺、杭州雷峰塔等铜建筑的林林总总) 为了更好地寓教于乐,百度百科主办方在直播的过程中不断穿插观众连线对话、朱炳仁墨宝、故宫聚宝缸复制品抽奖等重磅环节,并且设置了朱炳仁先生现场书法演示,互动效果拔群。相关数据显示,直播当日共计有360万网友同步在线观看了直播,此数据在文化类、文创类直播节目中居于前列。该晚的直播也吸引了官方媒体的高度重视,浙江卫视及杭州地方电视台均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一个直播串联了官方/地方媒体、非遗匠人、文化机构、非遗爱好者及其他观众等,形成了多圈层、多领域的传播衍射。 (浙江卫视、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有关直播节目的专题报道) 无独有偶,7月29日,《行走的匠魂》第一季第二期的直播中,邀请到了日本皇室御用工匠金工世家“玉川堂”的第六代传人——玉川宣夫。在直播中了解到,玉川家族服务日本皇室超过200年,其家族技艺“锻金”也成为了世界非遗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一体锻金、金属着色”的传统技艺,强调在器具的制作过程中用锤敲打铜片或银片,使整片卷曲而成型,因而被称为“锤起铜器”,某种程度上,与朱府铜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直播过程中,玉川宣夫也为观众详细介绍了“锻金”的传承历史,并展示了相应的成品。数据显示,当晚直播观看人数达到了155万人次,效果良好。从节目组处了解到,接下来《行走的匠魂》的其他直播嘉宾情况及节目细节,观众可以百度搜索《行走的匠魂》提前了解和预约观看。 (直播现场:玉川宣夫先生详细介绍“锻金”技艺的历史传承) 记录、传播及沉淀,百度百科致力成为非遗文化的“网络守望者” 今年上半年,民生智库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我国非遗项目的交流传播有待加强。调研发现,非遗项目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参加非遗的相关活动(培训、展览)”等传统形式,线下渠道在非遗传播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线上传播渠道也在不断受到青睐。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发展,“网络及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此类传播方式也逐渐普及至非遗项目,不断吸引大量圈外人群的关注,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换言之,线上渠道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非遗+”的跨领域融合。目前具有潜力并逐步成熟的融合形式有“非遗+校园”、“非遗+文创”、“非遗+电商”等,非遗文化的推广营销形式也在不断多元化。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